【專題探索】以小搏大再創高峰(二)——三通利弊與政策建議
李繼宇 ‧ 周嫦娥 (2006/02/06) 《台經月刊第29卷第2期》
前言
目前三通雖僅存兩岸直航與陸資登台限制較大,然「擴大開放三通」之具體做法卻極為複雜多變,不同政策方案及配套措施對我國各產業之發展影響亦不相同。本文以上篇「以小搏大再創高峰(一):兩岸三通實況」之現況分析為基礎,首先探討擴大三通之潛在利弊;更指出欲獲得擴大三通之利益,避免潛在的衝擊和風險,則在開放三通時需有完整的配套措施,而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建構和創造台灣本身的產業利基與優勢。據此,最後本文針對三通議題提出政策建議。
擴大三通之可能利弊
(一)擴大三通的潛在利益
1.帶動出口成長
兩岸間經貿往來早已極為頻繁,大陸不僅是台灣最主要的對外投資地區,也是最主要的出口市場和貿易順差的來源,台灣經濟發展已高度依賴中國市場(李繼宇、周嫦娥,2006)。我對大陸的鉅額順差一般認為與兩岸垂直分工體系有關,亦即由台灣接單、對大陸輸出上游零組件,在大陸完成生產與組裝後再出口世界各地(高長、吳瑟致,2005、2004;陳美菊、李淑麗,2003;陳麗瑛,2000)。
貿易順差部分,將來自歐美日三大出口市場之「貿易順差移轉」數額(注1)全部自對大陸出口順差中扣減,2000~2005年6年間對中貿易順差仍成長43.6億美元。可見兩岸分工體系帶動對外出口的成長,大於歐美日市場遭中國替代之損失。對中出口快速成長動力,與台商在大陸投資關係密切,台灣已出現由對大陸投資帶動出口成長的現象(童振源,2001、2004;高長、吳瑟致,2005)。若擴大三通、放寬對中國投資限制,將有助於企業之國際競爭力,進而帶動台灣對外出口的成長。
另外,透過直航可減少我上游零組件銷中成本,增加我產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尤其台灣產品占大陸進口總額之比例在2002年達12.89%高峰後出現下滑情形,但韓國產品占有率卻相對上揚,甚至在2005年達11.64%,超過我國的11.31%(見圖1),而東協四國產品在大陸市場占有率也快速上升(注2)。另從圖2中可看出,除2002年外,近幾年來我國對大陸出口金額年成長率均低於大陸進口總額年成長率,但新加坡與韓國對大陸出口成長速度卻都高過台灣。
三通利弊、政策建議、經濟影響、產業外移、軍事安全、社會治安、直航效益、服務業轉型、台灣投資環境、對中依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