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技術創新與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
胡雲華(作者為浦東行政學院經濟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2008/09/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9期》
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關係
20世紀初,奧地利學者熊彼特全面地研究了人類的創新活動,分析了創新與社會經濟增長的關係,首次提出了系統的創新理論。他在1912年的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技術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它不僅是指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更是把已經發明的科學技術引入企業中,形成一種新的生產力,其目的在於獲取潛在的利潤。熊彼特的創新概念涵蓋是十分廣泛的,包含了一切可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活動,這些活動可能與技術直接相關,也可能與技術不直接相關,但總體而言,其目的是要產生效益,獲取利潤(注1)。儘管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和技術創新的觀點,但沒有明確技術創新的範圍。技術創新理論是自五○年代起,逐步從熊彼特創新理論中分化出來的。
現代創新理論認為:科技是科學和技術的總稱。科技創新主要包括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兩個方面。科學創新的目的在於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造新學說,構造新方法,積累新知識,為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提供新理論、新方法。技術創新是指運用科學原理和經驗,通過研究開發和技術組合,將創新設想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市場和新服務的過程。技術創新的目的在於促進持續的經濟增長,創造工作崗位,改進生活品質,增強國防建設。因此,科技創新是科學、技術、體制、管理等諸要素相互作用、協同互動的結果。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技術進步和創新在現代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愈來愈重要。
技術創新能力既決定一個區域的科技實力,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更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創新能力主要是指技術創新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近現代世界歷史表明,技術創新是現代化的發動機,是一個國家和區域的進步與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競爭的實質是通過“製造差別化”來戰勝競爭對手。因此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提高區域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技術創新能力直接決定區域的競爭力。
長三角區域創新發展現狀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長三角區域包括:上海市的全部,江蘇省的中南部地區和浙江省東北部地區。具體包括:江蘇省蘇南五市(南京、鎮江、常州、無錫和蘇州)及蘇中三市(揚州、泰州和南通),浙江省七市(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寧波、舟山、台州),共16市,面積10.4萬平方公里,人口8,571萬人。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對周邊輻射的作用的強化,廣義上長三角區域已擴展為兩省一市,即上海、江蘇和浙江,本文採用的是廣義上的區域範圍(注2)。
長三角區域在中國經濟、科技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中國現代經濟的核心區域之一。長三角區域以其良好的基礎設施、便利的交通網絡、發達的科技教育和日趨成熟的投融資環境成為中國吸引國內外投資最大的區域。2004年,這一地區以占全國1%的陸地面積和約6.3%的人口,創造了占中國26%的GDP,完成了中國37%的外貿出口額,集中了中國52%的實收外資(注3)。
經濟發展程度的高低與技術創新發展具有高度的關聯性,長三角區域經過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經濟實力已雄居中國之首,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同樣,長三角也是中國技術創新能力最活躍的區域。依據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公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2006~2007年度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分析,總體概況如附表所示。
附表 2006~2007年度長三角區域創新二級指標與中國其他地區的比較
就長三角內部結構而言,三地發展較為均衡。2001~2006年間,三地區域創新五項二級指標中均排在了中國前十位,尤其是在“知識獲取”和“創新環境”兩項指標中,排名更是靠前。而且,三地區域創新能力發展方面表現出了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態勢:
長三角區域、技術創新、企業創新、產學研合作、創新能力、知識創造、上海、江蘇、浙江、社會創新環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