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風暴十年後對東亞區域金融合作的再思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風暴十年後對東亞區域金融合作的再思

周子欽  (2007/12/10)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2期》

一九九七年東亞金融危機的成因典範之爭

發展問題的政治經濟學,近年來在全球左翼沒落的大局下,已經呈現新自由主(neo-liberalism)與國家主(statism)對峙的態勢。這種典範間的並立、競爭,廣泛存在於各項議題當中,區域金融議題自不外於其間。關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的成因,主要的解釋可大別為四(Xie 2000):強調國內因素的解釋包括全球化模型、政治危機模型、經濟結構失衡模型,以及注重國際因素的投機衝擊模型。全球化模型主張東亞國家對應全球化的策略失當,才導致渠等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後兩者則分別注意到國內政治危機以及經濟結構過度集中特定產業或大型企業,可能招致金融衝擊。相對地,投機衝擊模型認為日趨自由化的國際金融體制,所培養出來的金融投機資本,才是東亞金融危機爆發的主因。

雖然金融危機爆發可能有多重原因,在個別東亞國家也有不同情況,故研究者實難以提出單一的、普遍的解釋模(2000: 16-7)。但有趣的是,新自由主義者相信金融自由化與全球化的價值,故在面對金融危機時,通常傾向於強調東亞各國內部因素;而國家主義者往往質疑現實中市場機能的完美與可欲性,故傾向將危機歸罪於國際金融體系本身。這種典範並立、競爭的現象勢將持續。本文將在同時檢視東亞各國內、外相關因素之後,說明區域金融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值得進一步深究的新發展與問題意識。
 

東亞各國經濟與金融現況

東亞各國的經濟金融情勢,在東亞金融危機爆發的十年後,已經有了明顯的復甦。1顯示,各國經濟成長與出口持續增加。這種趨勢近來或受到美國持續升息後衍生的次級房貸風暴與信用緊縮的影響,加上日本與歐洲經濟趨緩而蒙上陰影,但全球新興市場的成長動能,將可以平衡這項不利因素。東亞的經濟成績同時反映在國際收支上。本區各國的外匯存底總額2006年已突破兩兆美元。在全球經濟前景平穩的情況下,影響東亞各國的總體經濟發展的因素,將在於如何激勵民間投資於關鍵產業,實現產經結構轉型,以突破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World Bank 2007: 26-31)此外,如何管理大量外匯流入所可能導致的物價與資產價格膨脹問題,將考驗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方向與效率。

 

1  GDP成長與總需求%年度變化)

 

就金融部門而言,東亞各國也獲致相當成就。一個金融體系抵禦系統性危機的能力,有賴於金融結構多元化、金融活動效率提升,以及穩健的金融機構財務狀況。金融體系的多元化發展(參見2),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改善各國金融活動過度依賴銀行體系的現象,雖然仍有許多可供改進的空間。尤其在各國債券市場中,私部門債券的角色依然很有限。效率方面,不論是在銀行或證券市場,資金分配效率皆有所提升,但銀行部門的改善幅度大於證券市場。證券市場效率,與人均所得相似的區外國家相較,顯然仍有不足(參見附圖)。在中、印、菲、泰等國,仍有大量股票實際上無法在市場上流通。本區債券市場則大大受限於流動性不足的問題,致使投資者興趣缺(Ghosh 2006: 7-8)。此外,在財務穩健方面,東亞各國金融機構在不良資產率、獲利率與資本適足率等指標,都有明顯的進步,雖然相較於拉丁美洲或東歐地區,仍有改進空間。證券市場上主要的風險因素則在於資訊透明度不足。整體而言,由於金融創新的發展以及國有銀行的內部控管問題,風險可能往大型國有銀行以及監管密度較低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集(2006: 9)。而全球金融市場上的投資者對風險資產的胃口增(IMF 2007: 28-9),未來可能促進這種風險的累積。

東亞金融危機金融自由化區域金融合作外匯儲備清邁協議亞洲債券基金金融監管國際資本流動主權基金美元體系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