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國際能源競合新地景:從俄烏戰爭談起
劉禹伸 (2024/02/09) 《台經月刊第47卷第2期》
自2022年2月24日起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在歐陸引發了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迄今將滿兩年,當地戰況猶未見降溫。這場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總裁Kristalina Georgieva形容將提高地緣經濟裂解(Geoeconomic Fragmentation)風險的戰爭,除加劇全球整體經濟之脆弱性,也對早已全球化的供應鏈分工體系帶來了繼新冠疫情後的另一波破壞。能源領域自從20世紀初期英國與伊朗簽訂石油開採許可權開始,已在過往的120餘年間建立了完整全球供應體系,亦勢將遭受直接而重大的影響。作為全球第三大的石油生產國及全球第二大的天然氣生產國,俄羅斯早已在全球能源供應體系中建立起當代國際政治經濟學者Susan Strange所描述的結構性權力(Structural Power)。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在戰爭爆發前,2020年之石油與天然氣消費總量中各有29%、46%是來自於俄羅斯,顯見歐陸在油氣消費相當依賴來自俄羅斯之能源供應。本文將爬梳俄烏戰爭與能源相關之重大事件與相關經濟制裁、檢視戰爭發生前後俄羅斯及依賴程度至深之歐洲的相關策略等,探討俄烏戰爭將如何重塑國際能源競合地景,及對我國在能源領域將造成之影響。
觀察2023年歐洲液化天然氣進口數據,其進口結構更呈多元,包括美國、卡達、挪威等國,填補俄羅斯停供所造成缺口;但可發現在1~9月間俄羅斯對歐洲國家的液化天然氣供應仍達144.8億立方公尺,顯見依賴尚未能完全擺脫。
俄烏戰爭與能源相關之事件時間線
為檢視俄烏戰爭後,與國際能源情勢相關之脈絡,本文謹以時間線方式呈現與能源領域相關重大事件(圖1)。
圖1 俄烏戰爭與能源相關之事件時間線

資料來源:國際能源署(IEA, 2023)、中央銀行(2023)、美國國務院(2023)。
能源競爭、新冷戰格局、天然氣市場重組、俄烏戰爭影響、再生能源發展、歐盟能源政策、液化天然氣、能源自主性、能源價格上漲、全球供應鏈變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