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經院40週年慶特輯報導】「台經40智庫高峰會」暨「2016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側記
整理/陳秋雲、攝影/亢乃欣 (2016/10/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10期》
近年全球經濟情勢急轉直下,自由貿易、區域整合、共享經濟、物聯網、工業4.0等發展日新月異,世界各國無不戰戰兢兢積極的迎向這波席捲全球的大變革。台經院江丙坤董事長於開幕式致詞表示,面對大挑戰,台經院期許自己能扮演稱職的智庫角色,將過去40年來所積累的能量,轉化成為台灣政府、企業、社會向上提升的助力,讓台灣經濟突圍而出。台經院林建甫院長亦指出,智庫為國家最重要的資源及寶藏,期盼政府與國內智庫的合作能更上一層樓,以凝聚台灣未來發展共識,達成經濟的轉型與突破。
台經院江丙坤董事長開幕致詞
台經40智庫高峰會—匯聚智庫能量,洞悉戰略視野
智庫對國家的建言
台灣目前整體的發展,在經濟發展、人口結構、公共財政、國際經貿關係及能源環境等各面向都面臨了相當嚴峻的挑戰,政府提出「五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五大社會安定計畫」及「新南向政策」等政策方向因應,其中,有哪些政策方向具帶動台灣正向循環發展綜效的潛力應加強整合執行?同時,在規劃、執行與管理這些政策方向之計畫時,政府應該特別注意哪些重點,才能確實有效協助台灣面對這些嚴峻的挑戰?由主持人國家發展委員會龔明鑫副主任委員,以及與談人—中國生產力中心許勝雄董事長、商業發展研究院謝龍發院長、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林祖嘉董事、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室杜紫宸資深特別助理、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三所林欣吾所長,提出深入觀察及精闢論述。
(左起)林欣吾所長、林祖嘉董事、許勝雄董事長、龔明鑫副主委、謝龍發院長、杜紫宸資深特助,分享「智庫對國家的建言」議題
針對新政府近來提出的產業創新機制,許勝雄董事長指出台灣產業創新轉型的動能仍不足,希望將成長模式從效率驅動轉為創新驅動;而推動產業創新,若無法透過政府的資源運作,排除投資與創新障礙,即使是好的政策仍難以達到效果,重點應在於塑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讓更多國際企業到台灣投資,以累積產業轉型升級與我國布局全球的能量。此外,台灣投資環境若無法讓閒置資金轉化為更多投資,形成經濟成長動能,就無法讓全民享受到經濟成果,建議新政府強調「創新、就業、分配」的經濟政策,應該加上投資,變成「創新、成長、就業、分配」。
謝龍發院長則聚焦商業服務業,服務業的進出口從2005年至今並未達到順差,可見得服務業的升級及創新力道亟需加強。根據商業發展研究院對台灣商業服務業競爭力所做之診斷,呈現「單兵作戰強、整體協調弱」,並缺乏國際力、內容力、留才力、科技力及行銷力,總體發展環境皆與先進國家存在相當的落差。建議經商法規必須與時俱進修正,以跟國際接軌;而商業服務業的研發投資力道亦有待加強,希望政府政策予以關注;此外,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刻不容緩,將有助於我國中小企業的出口,尤其是中國已完成跨境電商之立法,而台灣仍遙遙落後。
林祖嘉董事指出政府經濟政策的重要原則,其一為政黨輪替後政策的一致性及持續執行,如生產力4.0、農業4.0、服務業4.0等政策,以及Uber、Airbnb等網路商業模式的法規調整;其二為政策須具有可預測性,以電力問題為例,新政府若以廢核為目標,應針對電力使用完善規劃,讓長期投資者可預測未來經濟環境的轉變;其三則為政策應經過各方充分的溝通討論,如年金政策、2025年全面廢核等,若政策決策過程愈透明,將愈可得到企業界支持。而在政府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企業界需要的是更自由及開放的投資環境,如服貿、貨貿等仍應持續推動,以吸引更多的投資,才有可能促成經濟成長。
針對政府持續推動「五加二」產業政策,包括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及國防航太等五大創新產業,再加上新農業、循環經濟,杜紫宸資深特別助理認為新加的「二」,經濟意義大於前面的「五」。首先,以循環經濟來說,主要是改造高雄的石化產業為主,石化業產值高於電子業,是我國最大的產業,因此在台灣是不得不繼續堅持下去的產業;第二個為新農業,台灣因為資源限制,不能用圍堵方式限制大宗物資進口,建議發展特色農業,結合文創產業和農業創新,將可有助於農村再造。
智庫角色、政策制定、產業轉型、國際鏈結、新南向政策、區域經濟整合、自由貿易協定、創新驅動、經濟沙盒、全球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