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通縮拉警報,失落年代再臨?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通縮拉警報,失落年代再臨?

吳閔鈺  (2009/05/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5期》

美國次貸危機發展迄今,造成金融機構信貸緊縮,不利於總合需求的增長,加上先前非理性繁榮造成的產能過剩,使得主要國家近期恐面臨通貨緊縮危機,但究竟何謂通貨緊縮,造成通縮的成因為何?過去是否有發生過通縮經驗,以及如何防範通縮來臨的相關因應對策,本文將在以下依序詳細說明。

 

通貨緊縮成因與定義

引發通縮的主要原因可區分為貨幣面與實質面。就貨幣面而言,當信用緊縮程度大過於實質商品價格時,也就是貨幣供給量小於實質商品交易所需的貨幣數量時,將會造成物價下跌。而實質面即為總合供給過剩與總合需求不足,當供給過剩或需求不足,或是兩者同時發生時,物價亦會下跌。物價下跌可激勵家計部門的消費;加速企業資源的重新配置,此市場調整機制不見得有害於經濟成長。但是如果價格下跌引發人們預期將來價格會更低,家庭或企業則可能會開始累積防禦型的儲蓄,因而延後支出,將形成所謂的「通貨緊縮陷阱」。通縮陷阱的發生通常伴隨著經濟景氣衰退,即通貨緊縮為經濟持續惡化的副產品。檢視今日的經濟情況,引發未來通縮危機主要的原因為信貸緊縮、總合需求不足與產能過剩。以下試圖釐清造成今日通縮風險上升的因素究竟為何。

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無論是美國或其他地區的金融機構皆遭受不同程度的虧損,因而造成其信貸緊縮、流動性不足等問題的發生。當金融機構開始出現信貸緊縮的情形,表示企業的融資成本上升、信貸高不可攀;同時也讓消費信貸的審查更趨嚴格,造成民眾可支配所得下降。此外經濟條件開始出現惡化的徵兆,會影響企業短期與長期預期心理的調整,就短期預期而言,廠商面對產品市場需求不振,將可能進行減產及減少勞動僱用;就長期預期來看,若企業對於經濟前景不甚樂觀,將會降低其投資意願,因而造成整體需求的減少,經濟呈現衰退。另外原先非理性繁榮造成的產能過剩,更進一步讓物價有下跌之虞。

因此若經濟環境已出現通縮徵兆且經濟復甦力道仍過於疲軟,對於企業而言,將會加重其實質利息的負擔,使得企業利潤下滑、縮減投資支出;對消費者而言,將可能出現通縮的預期,而延遲其消費支出,兩者都會造成總合需求的不足,使得物價無法止跌回穩,因而進入通貨緊縮的陷阱當中(圖1)。

 

1  通貨緊縮形成之因素

 

由於形成通貨緊縮現象的原因眾多且相互影響,具體的數據資料不易完整呈現出來,因此實際操作上對通貨緊縮(deflation)的定義較為簡化,為一般物價水準呈現持續性下跌的現象,這裡所謂的一般物價多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或國民生產毛額平減指數(GDP deflator)加以衡量(注1);而持續性下跌的時間,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定義為連續兩年。因此物價若僅是短暫地下降,則不符合通縮的定義。

次貸危機信貸緊縮通貨緊縮經濟衰退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通縮陷阱經濟大蕭條日本失落十年通縮風險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