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觀點】金融大開大闔 引領經濟向前行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5/09/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9期》
近日,金管會與保險事業發展中心完成14家國際保險業務分公司(OIU)授證儀式,正式啟動OIU,加上原本已有的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國際證券業務分公司(OSU),台灣的境外金融市場架構顯然已趨完備。其中OIU主要辦理外幣收付保險業務及再保業務,OBU提供境外外匯存放款、授信、衍生性商品業務,而OSU則是聚焦於國際證券及相關財富管理業務。三者市場明確區隔,各具特色及吸引力,未來將成為多元化商品及業務種類的境外金融市場。
隨後,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也公開宣示,藉由OBU、OSU及OIU的開放與建置,台灣未來將循此建構亞太理財中心,吸引高達新台幣六兆元的華人海外資產回台投資,並藉此壯大境內外金融市場規模,提升台灣金融國際競爭力。於此同時,為配合推動亞太理財中心,金管會也研議全面開放金融商品質借融資業務,為金融市場注入全新的活水。以保單質借為例,根據金管會統計(迄2015年6月底止),目前光壽險業質借金額就高達新台幣5,319億元,顯見市場需求龐大,若開放銀行業也可辦理保單質借,勢必可進一步做大市場大餅,刺激金融市場發展。
目前香港大額保險商品銷售驚人、業務蒸蒸日上,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香港開放銀行業可承做保單質借。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指出(2015年7月30日,聯合報),香港保費收入每年成長率平均高達50%,而每100元保費收入中,就有1/4是銷售給境外高資產客戶。境外高資產客戶為何會對大額保單產生興趣?除與投資移民政策有關外,另一個重要考量就是保單在香港被視為有價證券,可以向金融機構進行質押融資,讓客戶財務操作空間變得更大、更加靈活。此除給香港金融業帶來龐大商機、吸引資金流入外,也帶動香港境外金融商品與業務的蓬勃發展。
從香港例子可以清楚看出,想要吸引資金回流並壯大金融市場規模,金融政策持續開放與創新是必須的。而這樣的方向與目標,也是歷任政府多年來積極努力並想要看到的成果。可惜過往受限於主管機關積極防弊心態及投資人保護情緒高漲,造成政策擬定上明顯與金融開放及創新背道而馳,連帶也使得台灣金融發展裹足不前。金融發展停滯結果,也進一步影響到經濟發展。畢竟金融為經濟血脈,血脈無法暢通,資金自然難以順利配置到各類經濟活動,經濟發展當然受限。
一國經濟自由度愈高、金融開放程度愈大,通常也意味著經濟發展取得良好成果。回顧過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台灣經濟奇蹟,國人勤奮努力、夙夜匪懈的精神,不在話下。但開放、自由化與國際化的經濟金融政策,或許才是創造經濟奇蹟的重要支撐。台灣自1960年元月公布實施「十九點財經改革方案」(Nineteen-point Reform Program),確定制度化、市場化的經濟發展方向後,後續一連串施政方針,包括:建立貨幣、證券及外匯等現代化金融市場、解除外匯管制、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開放外資來台投資等,都是在推動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及制度化的基礎上實施。舉世聞名的台灣經濟奇蹟,實與經濟及金融政策的開放,脫離不了干係。
國際保險業務、境外金融市場、亞太理財中心、保單質借、金融創新、金融開放、資產回流、金融政策、經濟轉型、金管會措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