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前瞻2020台灣重要科技發展——「新興科技前瞻與社會經濟需求」專家意見量化統計分析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前瞻2020台灣重要科技發展——「新興科技前瞻與社會經濟需求」專家意見量化統計分析

孫智麗  (2009/02/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2期》

科技前瞻之重要性

在全球激烈競爭的時代,科技創新是國家競爭力的主要來源,先進國家多以提升科技實力,作為驅動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但是如何在產業經濟發展、社會結構變遷、科技日新月異之情況下,形成國家的科技發展之方向?先進國家執行所謂的科技前瞻(Technology Foresight),透過一種系統性的科學方法,經由廣泛的討論與溝通,將專家紛歧的意見加以收斂並凝聚共識(主要是Delphi法),以形成國家科技發展之目標。這方法源自於五○年代美國智庫RAND公司為國防部所發展的技術預測,爾後美國從六○年代起,日本從七○年代起,法國、瑞典、澳洲、英國從八○年代起,荷蘭、德國等從九○年代起,全球超過40個國家執行過科技前瞻計畫,歷經時代演變與系統方法的修正(例如加入Scenario Analysis),逐漸成為符合知識經濟時代需求的決策工具(Martin, 2008)。

其中科技前瞻執行規模最大、研究方法最為周延、並化為具體行動方案、形成政策目標首推日本。日本歷次執行超過2,000名專家參與的科技前瞻活動,不斷修正強化研究方法,凝結各界專家共識,形成由上而下的決策機制,運用集中發展策略,避免研發分散及重複所造成的資源浪費。日本在1970年就開始進行第一次的科技前瞻,當時的時空背景是為迅速提升戰後的日本經濟,因此關注焦點在於預測未來30年的科技發展,研提各種因應對策;以目前來檢視當時的科技前瞻成果,64%的科技發展項目已經在20年之內實現。爾後每5年進行一次調查,迄今已完成第8次的科技前瞻。尤其在2001年第7次科技前瞻活動後,應用於攸關全國科技研發規劃的科技基本計畫當中。在2005年的第8次科技前瞻更加入社經需求分析(Socio-economic Needs Analysis)、文獻計量分析(Bibliometric Analysis)等研究方法,遂成為一套兼顧社會經濟需求與科學技術發展的決策工具。日本文部科學省以此訂定科技基本計畫的「重要研發課題」,並據以配置全國25%的科研經費。同時,通產省也採用前瞻調查結果訂定重要發展項目,配合技術地圖(Technology Mapping)等方法,繪製出產業發展藍圖。主導日本科技決策的「總合科技會議」更綜合以上結果,制訂出以2025年為發展時程的「創新25」長期戰略方針(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2008)。

但是科技前瞻並不是決定科技政策之萬靈丹!根據Ben Martin(2008)研究顯示,過去科技前瞻活動執行的主要缺失包括:「只有科學家參與(變成是科學家爭取科技預算之公關活動)」、「執行過程冗長」、「耗用∕動員成本過高」、「忽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無法列出優先發展順序」、「缺少對部門別之衝擊或影響評估」,因此科技前瞻活動的執行成果通常「無法為政策規劃所用」。

 

「新興科技前瞻與社會經濟需求」研究方法與執行成果

基於上述科技前瞻活動的執行缺失之改進,本研究乃是台經院生技中心接受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所委託(注1),嘗試以簡約原則研提執行方法並設計意見調查問卷(注2),邀請20位專家(科技專家約占40%、經濟專家約占30%、管理專家約占30%),針對RAND從生物科技、資訊通訊科技、奈米科技、材料科學等跨領域新興科技所定義的56項科技發展項目(注3)(Silberglitt, Anton, Howell, Wong, Gassman, Jackson, Landree, Pfleeger, Newton, & Wu, 2006),分別從科技面考量「台灣2020年技術可行性」,經濟社會面考量「台灣地區需求性」、「全球普遍需求性」、「發展具爭議性」,以及對各部門「農業」、「工業」、「商業」、「健康」、「能源」、「環保」、「國防」、「消費者」等的衝擊影響進行意見調查,然後運用非線型模式(Non-linear Model)將專家意見進行數值轉換(請詳附表),以下分別就上述考量層面因素與部門別衝擊之統計,依據專家意見量化結果予以排序,將「重要」(注4) 科技發展項目依序陳述如下:

科技創新台灣科技發展無線網路綠色製程專家意見科技前瞻未來科技社會需求跨領域技術經濟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