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邁向我國期貨市場發展新紀元——法人機構參與期貨交易現況與挑戰
林家瑋 (2007/07/06) 《台經月刊第30卷第7期》
國內期貨市場交易現況剖析
我國國內期貨市場於1998年7月21日正式開業,截至2006年12月12日止,國內部分共核准台灣期貨交易所43種期貨或選擇權商品,國外部分共核准12國、2地區、29個交易所及342種期貨或選擇權商品。根據美國期貨業協會(FIA)統計,2005年台灣期貨與選擇權交易量為92,659,768口,交易量為全球期貨交易排名第18名,顯示台灣發展了近十年的衍生性商品市場,已有相當優異的表現。
目前台灣期貨市場參與者多半以本國自然人為主,國內法人機構(投信基金、銀行、保險、政府基金)參與比例偏低(見附圖),且依金管會證券期貨局統計資料顯示,至2006年11月為止,交易人在台開戶數共約117萬戶,其中自然人開戶數為1,169,191戶,法人開戶數為6,456戶,比重低於1%。相對歐美先進國家期貨市場均以法人為主的情況下,是否我國期貨市場存著潛在的問題,導致目前的法人參與偏低,是本文主要探討的目的。也正因我國法人參與率偏低,相對地在未來擁有較大的成長空間,因此透過剖析了台灣期貨市場可能存在的問題點後,期望在不久的未來能夠提升我國期貨市場的法人參與比重,更加活絡我國期貨市場交易行為,進而帶動金融市場整體的活絡性。
附圖 集中市場成交金額投資人比重
國內外期貨市場商品比較
目前我國期貨選擇權市場商品共14種,但交易量均集中於指數類商品,如表1所示,台股指數期貨與台指選擇權交易量遙遙領先其他商品。從我國衍生性產品種類可以發現,數種商品皆為現貨市場中指數類的衍生性商品,如此可能造成商品相似度過高之虞。就期貨類商品而言,亞洲各國期貨市場推出的金融期貨商品如表2所示。以新加坡所推出的金融期商品而言,MSCI指數期貨均以不同地區的股票市場為標的,相較於台灣的期貨商品種類,新加坡期貨商品種類提供了投資人多樣化的選擇,也達到分散地域投資風險的目的。
表1 各期貨契約交易量統計
表2 各國金融期貨商品
檢視國內法人機構參與期貨交易比率偏低原因
在一個以散戶居多的集中市場,容易因為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以及不正確的投資觀念影響而增加市場的波動性,因此促進法人對於衍生性商品的參與率有助於穩定金融市場。法人參與期貨交易目的不外乎為避險,因此交易的期貨商品須達成法人避險的目的。避險者因持有現貨而面臨價格變動的不確定風險,為了移轉以風險,可以在期貨市場買賣期貨,建立一個現貨的相反部位,已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由於金融產業屬於特許產業,法規的限制帶給金融業經營上很大的影響,因此下文以法規面為主,來探討造成我國期貨市場法人參與率偏低的可能原因。
期貨市場、法人機構、台灣期貨、避險交易、指數期貨、法規限制、交易成本、商品同質性、政府基金、金融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