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數位貨幣時代要有新貨幣理論和政策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1/08/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8期》
新時代貨幣的功能和重要性將改變
貨幣是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之一,貨幣使各種交易和儲蓄能有效率地進行,使社會能細密地分工合作而達到現在這麼高的經濟發展。筆者於演講時向聽眾介紹貨幣時常說,錢不是萬能,但錢是世上最接近萬能的東西。貨幣的重要性也使貨幣政策成為政府的重要政策項目,以及經濟學重要的研究領域。但隨著相關技術和制度的發展,貨幣的功能和重要性也跟著改變,貨幣政策的理論和實務也必須改變。過去紙幣、存款貨幣、信用卡、電子化和國際化都帶來一些變化,近來的行動支付和數位貨幣等發展可能造成更大的變化。
貨幣當價值儲蓄的功能大幅下降
貨幣相關的制度和技術之變化,使貨幣的功能及各種功能所需的數量改變,而使理論和政策方法必須改變。由於各式存款和其他有報酬之金融資產的發展,貨幣用來儲藏價值的功能已大部分被取代,甚至貨幣的定義也因此改變而有廣義貨幣量等不同定義。數位交易和行動支付的發展,使國內外很多金融資產都能快速方便地用來做支付的財源,因此本國貨幣乃至廣義的貨幣用來做價值儲藏工具的必要性及吸引力將進一步下降。這將使貨幣需求量和經濟活動之間的關係變得更不穩定,因此藉傳統貨幣政策來調控經濟的政策方法也將更難精準和有效。
交易媒介所需的貨幣量減少
貨幣作為交易之媒介這項功能也將下降,而使和這功能有關的貨幣需求,如交易動機、預防動機、乃至投機動機的需求都減少且更不確定。在實體貨幣的時代,主要的交易方式是人們拿財貨換成貨幣,再拿貨幣換其他財貨,各次交易之間人們常要持有不少貨幣。但各式的信用交易常不必實際用到同金額的貨幣,早期台灣曾以遠期支票進行交易來減少廠商對貨幣的需求,信用卡也讓人大幅減少貨幣的需求,經常交易的各方也常只須就一段時間內的交易淨額做貨幣的移轉或支付。
數位技術的發展可使這種信用交易和淨額支付更方便,有些以物易物的交易也已因資訊的方便和配對技術的進步而發展起來。很多資產都可能快速作為交易的財源甚至支付工具,於是貨幣在交易需求上的獨特性下降,需求量不只可能相對下降,更可能因替代品的增加而使需求更不穩定。
貨幣量和所得及支出的關係更不確定而難當政策目標
這些變化表示人們的支出與貨幣量之間的關係逐漸變得更不確定,觀察貨幣量的變化不見得能正確預測支出和經濟的變化,控制貨幣量的政策也可能較難達到影響經濟的預期效果。其實貨幣功能長期以來已一直變化,貨幣的替代品也一直增加,所以政策注意的貨幣量也由狹義貨幣量變到更廣義的貨幣量。數位技術等新發展可能帶來更大和更快的變化,因此貨幣理論和貨幣政策勢必要調整,不能再只注重貨幣數量和利率。
數位貨幣、新貨幣理論、貨幣政策、信用創造、行動支付、貨幣需求、貨幣去國家化、經濟穩定、數位金融、貨幣去中心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