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我國三業四化的目標市場思維與推動措施——五大亮點推動產業為例
花佳正 (2013/04/08) 《台經月刊第36卷第4期》
台灣產業發展數十年來,由於國際經濟環境的變遷脈動與發展趨勢,牽動我國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在全球產業環境日益變遷下,我國產業面對全球化的經貿競爭浪潮、區域經濟的整合及強化,若無法以科技化、國際化的思維來適時調整相關產業發展政策,則我國在全球產業布局與發展上必有所侷限。面對科技整合與研發國際化等供給面趨勢變化,反應到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上,未來需要重視跨領域整合性產業的發展需求與軟實力條件建構。為此,我國經濟部推動的三業四化政策,即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和國際化、傳產業特色化,旨在協助國內產業轉型並創造就業機會,讓產業具備下波成長動能,再創台灣經濟榮景。
而行政院為使「三業四化」在各部會推動更加順利,由經濟部率先提出五項亮點產業作為示範,將朝向可輸出式服務業,或是高值化服務業等方向來推動,未來再逐漸推動擴大到其他部會及產業,落實台灣產業結構優化,這五項亮點產業包括:創新時尚紡織、物流產業、資訊服務業、智慧生活產業、工具機智慧製造等產業,也都已訂定相關的達成目標,而經濟部所選取的這五項示範產業,主要是考量可成為下波成長動能之產業、有助國內產業結構進行轉型調整、2015年前可有具體成果、創造相關就業機會等原則來進行第一波示範產業的選取,目標亦是希望透過這些示範產業來推廣至其他產業。未來我國推行「三業四化」政策涉及的產業範疇相當廣泛,因此本文僅先對經濟部提出的五項示範產業之規劃做初步的介紹,並提出這五項產業未來的市場發展方向。
創新時尚紡織業
台灣近年致力研發應用,在機能性及產業用紡織品部分已成為重要的供應中心,但台灣製造供應商長期為國際品牌代工,而纖維、紡紗、織布、染整及成衣製造等複雜製程的獲利比率僅36%,相較之下,品牌通路端的獲利比率高達64%,因此我國紡織業界已普遍瞭解發展通路與品牌的重要性,故紡織業界已逐步朝向建立自有品牌,以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一)轉型發展自有品牌概況
1.機能性布料製造商發展自有成衣品牌,並建立行銷通路
台灣部分機能性布料製造商已開始建立自有成衣製造生產線,並發展品牌,及建立行銷通路。例如:機能性布料供應商宏遠創立平價成衣品牌EverSmile;針織布供應商旭榮集團於2009年入股瑜珈服品牌easyoga;力寶龍關係企業於2010年年底成立戶外用品通路品牌GoHiking,並於2012年起正式以FN.ICE成衣自有品牌,麾軍紡織產業下游成衣領域等。
2.成衣製造商發展自有通路品牌
台灣部分成衣製造商亦開始發展自有通路品牌。例如:最大成衣製造商聚陽實業於2012年與網路品牌天母嚴選,共同投資新流行服飾品牌DOUBLE;老字號成衣製造商介強製衣於2012年投資新依國際公司自創品牌COZIE。
3.通路品牌商發展客制化
台灣通路品牌商發展相對較早。例如:台灣成衣製造商台南企業於以自有品牌「Tony Wear」進軍中國通路市場;台灣嬰童用品品牌麗嬰房亦於1993年挺進中國,也是上海最大的嬰童用品通路品牌;以代工Nike等運動鞋起家之寶成集團於中國成立運動品牌連鎖通路YYSport。
(二)政府輔導紡織業朝傳產特色化發展
1.輔導機能性布料製造商之作法
(1)鼓勵大廠設立精緻特色化成衣生產線,生產高附加價值服飾,朝擴增成衣生產線及自創品牌行銷通路努力;(2)利用快速設計打樣中心及服飾試作工場,協助快速時尚打樣與試量產開發。
三業四化、產業升級、智慧製造、低溫物流、資訊服務、智慧生活、製造業服務化、品牌發展、科技應用、產業國際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