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次世代都市發展趨勢——低碳智慧城市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次世代都市發展趨勢——低碳智慧城市

陳彥豪、左峻德  (2011/11/07)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1期》

根據聯合國對全球都市化的推測,全球都市化人口在1900年約2.2億人(約總人口數的13%),1950 年後增加至約7.3億人(約總人口數的29%),現在約有35億人生活於都市中。都市化人口到2030年將成長到50億人(約總人口數的60%),2050年將超過60億人以上(約總人口數的70%)。聯合國人類住宅區計畫署(UN-HABITAT)將人口快速都市化的21世紀稱為「都市化的世紀」。20世紀都市化急速發展,公害等社會問題伴隨而生。21世紀開始溫室氣體排放所導致地球暖化,以及氣候的劇烈變化課題,亦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也因此都市發展規劃與自然環境的永續發展、調和,受到各界重視。

 

低碳智慧城市

智慧都市(Smart City)以和自然環境永續發展(環境調和)為目的,應用智慧電網等最新基礎技術建設低碳與高效率的次世代都市,所對應的社會基礎建設針對電力與水資源開始向交通、物流、公共服務等範圍擴大。目前全球先進國家與新興國家約有300~400個,投入智慧城市整體預算規模超過一兆美元。分析全球智慧城市發展計畫,可將其分成四大類別(表1)。前三者是以現有都市基礎建設進行更新或擴充,現有創新科技與社會運作模式導入不易。對應前面類型,第四種以全新都市開發型態,較易考慮區域經濟與社會變化構面,導入創新科技完整發展理想中的「智慧城市」。


1  全球智慧城市示範發展類型分析表

在大多數國家都已設定2025年具挑戰性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下,未來城市發展需朝向更高自主性方向前進。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再生能源併入電網,建築物需要盡可能自行產生所需的能源,電力公司將會變成次要電力的來源。相較於較無法被大眾所接受的核能、昂貴的天然氣與導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再生能源將成為主要的初級能源來源之一。未來智慧城市中全部建築物將能從風、太陽、地下等周遭環境產生電力,發展成為能源自主建築,這些建築物甚至可以提供周圍的社區電力再生能源。在後化石能源時代,這樣的轉折將改變城市風貌與運行模式,而此需求所帶動的潛在市場規模20年中可達新台幣1,000兆元。

目前國際間智慧城市推動由兩個相關國際組織進行,其一是各國民間團體所組成的全球智慧電網聯盟(The Global Smart Grid Federation, GSGF)和一個由各國政府所組成的國際智慧電網推動網絡(International Smart Grid Action Network, ISGAN,注1)。全球智慧電網聯盟(GSGF)是由各國代表性智慧電網計畫推動組織所組成,成員包含美國、日本、韓國、澳洲、加拿大與愛爾蘭等六個國家的智慧城市或電網推動計畫。國際智慧電網推動網絡(ISGAN)由16個國家組成,包含美國、日本、韓國、澳洲、加拿大、英國、瑞典、俄羅斯、挪威、印度、比利時、義大利、墨西哥、中國、歐盟、法國等。以下將介紹日、中、德、法的智慧城市推動計畫。


日本智慧城市計畫

日本在2010年選定橫濱市、愛知縣豐田市、京都府、北九州市等推動低碳智慧城市。「橫濱市智慧城市計畫」中,反應人口多(367萬)和企業多的特徵,計畫推動地區包含商業地區、工業地區、住宅地區等,示範內包含大量可再生能源導入、電動車大規模導入、家庭與建築能源管理、地區的熱能源管理等(圖1)。

智慧城市智慧電網低碳都市再生能源整合電動車租賃能源自主建築碳中性建設市民參與分散式能源城市永續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