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全球人才爭奪戰方興未艾——如何吸納菁英為我所用?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全球人才爭奪戰方興未艾——如何吸納菁英為我所用?

林怡君  (2008/03/07)    《台經月刊第31卷第3期》

創新人才的質與量關係一國之創新能量

一般而言,「國力」涵括經濟能力、政治能力、科技能力、競爭能力等等,因應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到來,科技能力受到國際的極高重視,而科技能力的影響因素之一,來自於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而左右一個國家的創新能量的要素之一,即是一個國家創新人才的質與量。台灣欠缺自然資源,隨著勞力密集產業的外移,中國、東南亞國家挾其成本優勢的衝擊與威脅,台灣企業全球布局所面臨挑戰,已提升為預測未來趨勢能力以及豐沛的創新力,因此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力資源,將是未來台灣成長唯一的競爭利器,全球化透過創意資本化,才能真正帶來革命性的全球財富重分配。

陳博志博士在台灣經濟戰從虎尾到全球化一書中提「人才是知識經濟之本。知識是經由人才創造、人才保有,也由人才運用,因此要發展知識經濟,一定要有充裕的人才。」在現今競逐科技人才的時代,各國逐漸重視科技人才資源的培育與訓練,並重視人才流失問題與吸引國外人才進駐,積極累積邁向創新經濟的基礎能量。面對全球化的競爭趨勢,以及中國來勢洶洶的崛起,台灣賴以競爭的「軟性實力」之「人才」,將是台灣在面對走向以知識為核心的世界競賽中的優勢之一(1)。 

根據聯合國依照各國「創新能量指標」作排序初步瞭解亞洲主要國家的創新能量(21995年亞洲主要國家中,屬於高研發能量的包括日本、台灣、韓國與新加坡,指標數分別0.9060.8520.8210.719,排名分別111720302001年亞洲主要國家中,屬於高研發能量的包括日本、台灣、韓國與新加坡,指標數分別0.8850.8650.8390.748,排名分別11151926名,相1995年,日本名次不變,但分數降低,台灣與韓國前進一名,且分數提高,新加坡則前4名,分數亦提高。

再根據世界銀行所發表的2006年全球經濟知識指數」,亞洲主要國家中知識經濟發展相對表現優異的有日本、新加坡與台灣,在被評比128個國家中,分別排名141620名;在分項指「創新系統」的表現,亞洲主要國家中日本表現最佳,新加坡次之,台灣再次之,越南表現最差;在「教育與人力資源」的表現,亞洲主要國家中日本表現最佳,韓國次之,台灣再次之,印度表現最差。從各個相關機構評比表現得知,人力資源的確是台灣的軟性優勢,對台灣現在與未來的表現將有極大貢獻(詳見1)。


1 2006年亞洲主要國家知識經濟發展表現

 

人才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幾,且人才的養成必須配合國家發展與產業需要,是故經建會依2005年行政院所透過的「重點人才整體培育及運用規則」,針對我國未來十年中長期人力供需做推估。學士程度部分20052015年工業設計領域人才之缺口約1,050~2,300人之間,必須加強人力培育,而基礎科學與工業工程領域人才大致達到平衡,人力供需可維持穩定的狀態,其餘領域人才則相當充裕,尤其是電機資訊人才;而碩士及以上程度部分,相較學士程度則明顯顯現人才不足的窘境,基礎科學、電機資訊、工業工程、工業設計相關領域亟需加強人力的養成,尤以電機資訊領域為甚。

人力來源不外乎國內自行培育(國內因應其所需,自行培育需要的人才)、自海外引進(延攬海外人才至國內服務)、赴海外就地取材(直接在海外設據點,運用當地人才)、既有人力資源運用效率的提升(包括當兵人力、老年人力、婦女人力的充分運用,終身學習以提升技能,促使勞動市場彈性化的派遣人力等)。其中,延攬國外具實務經驗之人才(包含旅居海外華僑及外籍人士),是中短期填補我國專業人才荒最快速且便捷的方式。

人才就像資金一樣,哪裡有市場就往哪裡流動;觀OECD(2007)統計資料顯示,澳洲、德國、美國的外國工作者流入呈現逐年成長,日本也呈現同樣的趨勢,2005年小幅下降(詳2);再觀察外國勞動力的變化,日本外國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始終0.3%之下,而南韓的比重在近幾年則稍有提昇(詳3),細看日本與南韓外國勞動力的最主要來源國皆是中國,約在三成左右(詳45)。

全球人才競爭創新經濟人才吸引力海外人才人才戰略教育品質產業誘因技術移民企業競爭力人才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