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區域能源發展及合作——東北亞國家之突破與契機
王郁心 (2006/10/13)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0期》
2006年6月上海經合會宣布建構互信、互利、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全球安全架構,從能源安全的角度來看,經合會的兩個主要大國—中國與俄羅斯,分別為全球能源消費與供應大國;從地理位置上觀察,此二國均位於東北亞環太平洋地區,因此其能源發展動向直接對此區域的能源安全產生重要的影響,本文即由此為基礎,探討東北亞(注1)區域因其特殊能源結構所面臨的矛盾衝突與競合格局,並從中尋求能源合作的突破契機,建構區域能源安全合作的模式與體系。
東北亞區域能源結構特性
近十幾年來,東北亞地區經濟持續迅速發展,促使對能源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東北亞地區的能源需求總量在世界能源需求總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斷提高,無疑成為世界能源需求飛速增長的最重要地區。目前,東北亞地區(不含俄羅斯)的能源需求占世界能源需求總量的比重已近1/5,而日本、中國和南韓的能源需求,則占此區域能源需求總量的98%以上。
(一)中、日、韓為該地區的主要能源進口大國
依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指出,2005年全球初級能源消費量為105.37億噸油當量,中日韓三國合計就達23.03億噸,占世界約21.9%,超過歐盟15國(15.1億噸),接近美國(23.37億噸);1995年至2005年間,中日韓三國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達到4.8%,其中石油消費年均增長約3%,天然氣消費年均增長約8.2%。中、日、韓分別是世界第二、第三、第七大石油消費國(中國於2003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此外,日本、中國並分別排名世界第二、第三大的石油進口國;天然氣方面,日、韓則為全球第一及第二大LNG進口國。單就中日兩國2005年石油進口量達4.25億噸,即占亞太地區石油進口總量9.3億噸的一半(45.7%),並占世界石油貿易量24.62億噸的17.3%。
在進口地區結構上,東北亞地區對中東石油的依存度非常高,石油進口主要來自中東地區(日本約82%、中國約40%),此種石油消費及進口格局為中、日、韓三國在能源發展上的共同弱勢;俄羅斯遠東地區雖擁有豐富的石油蘊藏,但到目前為止,由於開採困難的原因,目前,日本每天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僅在6,000桶左右。
(二)俄羅斯擁有雄厚的能源供給潛力
俄羅斯是世界油氣大國,握有世界最大的天然氣蘊藏量1688.76兆立方英呎,占世界探明儲量近1/3,居世界之首;石油探明儲量7,440億桶,排名第七,占世界探明儲量約6.2%;煤炭蘊藏量則為世界第二大蘊藏國(僅次於美國),達1,570億噸,占全球總蘊藏量17.3%(注2)。俄羅斯豐富的能源資源使其成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以及第三大的能源消費國。
能源產業是俄羅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能源及原物料產值約占其國內生產總值18%,單單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就占俄羅斯總出口量的54%。1999~2001年,俄羅斯約90%的GDP增長都得益於能源出口的拉動,並受惠於全球油價的高漲帶動國內經濟成長,已連續七年經濟成長率高居G8國家之冠。2003年8月,俄羅斯通過“2020年能源策略”(Energy Strategy to 2020),擬定俄羅斯長期能源政策的主要方向。根據這份報告,俄羅斯將提高出口到亞太地區的石油份額從3%增加到30%,天然氣則提高到15%;並將加速進行遠東及西伯利亞油氣開發生產活動。
(三)區域內各國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俄羅斯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是東北亞地區內未來能源開發的寶庫,將成為東北亞各國主要能源供應地,但需要借助國外資本及技術的投入來協助開發;蒙古的石油資源具有很大潛力;日本資金和技術優勢明顯,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完善,石油精煉能力很高,特別在核電、節能、環保、開發新能源等方面,法律完備、技術先進、經驗豐富;中國擁有勞動力及油氣勘探等部分技術優勢,同時也是能源生產大國,而且目前依然是日本、韓國重要的煤炭供應國,並且對先進的新能源和節能技術需求頗大;韓國在節能、市場運作、儲備等方面具有自己的優勢。綜合而言,區域內國家在能源供給及需求間呈現相當的競合關係,但仍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東北亞能源發展面臨的共同課題
由於東北亞特殊的能源結構及特性,使此區域(尤以中日韓)在能源發展上面臨許多共同難題和弱點。
1.亞洲是油價上漲的受害者
東北亞與全球能源市場連動性高,國際市場動盪將對東北亞帶來巨大衝擊。亞洲是近年來油價大幅上漲的最大受害者,持續的油價上漲將對亞洲經濟帶來重大影響,其中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主要的石油淨進口國將遭受最大衝擊。
2.中東石油進口依賴度高
再者由於對中東石油依存度相當高,亞太地區消耗的石油占中東出口總量超過60%,中日韓三國石油進口量50%以上依賴中東地區,遠高於美、歐的17.5%和23.8%,預計到2010年,亞太地區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將超過90%。
3.海上的運輸風險
海上運輸風險增大,威脅能源供應的安全與穩定:近年來,恐怖活動接連在世界範圍內發生,海盜活動猖獗,嚴重影響中東國家通往東北亞各國能源海上通道的安全。其中,三國對麻六甲海峽的依賴度分別為85.7%、90.6%和87.3%。
4.「亞洲能源溢價」的課題
長期存在的「亞洲能源溢價」課題,東北亞地區進口油源單一,石油市場脆弱,自1992年起亞洲的石油價格就高出歐美1至1.5美元,而且目前已擴展到液化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等領域。亞洲原油「溢價」的存在,使亞洲石油消費國每年向石油生產國多支付50億至100億美元。因此,對中、日、韓三國而言,促進東北亞能源合作可能性的一大誘因即是建立屬於自己的能源供應體系,不需捨近求遠去非洲、中東和拉丁美洲等地區尋求能源。
東北亞能源、能源合作、中日韓、俄羅斯能源、能源安全、石油進口、亞洲能源溢價、區域合作、天然氣輸送、能源結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