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國際循環經濟發展策略:亞洲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國際循環經濟發展策略:亞洲

許淑玉  (2017/08/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8期》

   在荷蘭、日本等先進國家的倡議與應用推動下,「循環經濟」受到各國矚目;有別於歐洲國家擁有先進的循環經濟發展進程與資源環保概念,更需要覺醒的亞洲地區也正逐步邁向創建相關政策規範與推動措施;以下,本文將探討亞洲地區日本、中國、新加坡等循環經濟發展先驅國家之推動政策脈絡與推動案例,以此說明目前亞洲循環經濟發展現況與特色。

   論述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最受矚目的問題就是電子廢棄物的汙染與解決方案,根據聯合國報告,2012年全球每小時產4,000噸電子垃圾,推論2017年全球電子垃圾總量將達6,500萬噸,製造電子垃圾最多的,是美國與中國,而中國也是著名的電子垃圾回收場域,部分地區因回收電子垃圾汙染非常嚴重。

   就亞洲而言,電子垃圾數量在2010~2015年上升63%,其中,中國的電子垃圾成長率甚至高達了兩倍以上,其中廣東、河北、湖南、江西比例最高,最著名的電子垃圾區域即廣東省貴嶼,這個小鎮只20萬人,一半以上人口從事重金屬提煉工作,在簡陋機器協助與重金屬汙染下,此地區平均八成民眾死於癌症,當地的水源已完全無法飲用。儘管中國政府2002年已禁止電子垃圾進口,轉而倡議再利用、再循環,但中國仍舊是受電子垃圾汙染的最大國。

   由好的面向來看,此危機促使中國意識到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也間接成了促進循環經濟政策推動與發展的關鍵動力;而目前電子廢棄物日益複雜的設計,增加了後續重新提煉處理技術上的難度。從企業研發的角度來說,未來設計、製造時企業必須進一步思考延長應用期、提前思考回收處理上的技術方式等延展出更好的商業模式,預期在循環經濟的倡議推動下,商品從產製到回收整體供應循環鏈將大洗牌,綠色採購、綠色供應鏈、循環應用技術等亦將蓬勃發展,造就整體產業的變化與轉型。

   循環經濟觀念有別於過去的廢棄物減量回收再利用,它的發展核心在於轉化過去線性經濟的發展模式,期待企業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能以封閉式零廢棄的循環途徑創造企業經濟價值。

 
(一)政策面

1.經濟高速增長,引發環境汙染

   日本相對於其他國家更早開始推動於循環經濟概念類似的計畫,日本經濟在1955~1973年高度發展,當時每年10%以上高速增長,因此付出了環境犧牲代價1972年大氣汙染、水質汙染致病,被認定患者高6,688人以上,直1990年泡沫經濟導致日本發展遲緩,大規模的製造、消費、處置廢物又帶來了巨大環境問題,一連串變動與經濟打擊讓日本意識到資源耗盡的問題。

2.日本循環經濟元年與立法

   自此,日本摒棄大量製造、大量廢棄之生產經濟模式,期待產業轉化為可持續生產、消費的經營模式,在九年代日本社會達成共識,共同打造抑制自然資源消耗、減輕環境負擔的循環型社會,並開始進行相關立法及修法2000年被日本稱為循環經濟元年。

   日本循環經濟立法是以基本法引領綜合法與專項法模式推動,分為三大面向進行修正與立法,第一面向是循環經濟基本法,內容包含《環境基本法》、《建立循環型社會基本法》,以此兩法為主軸建立各領域循環經濟法規。基本法中明訂了循環經濟的定義、基本原則、各行為的責任義務以及發展目標等。第二面向是兩個綜合性法規面向,包含《廢棄物處理法》及《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其中《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是1991年訂立並2000年開始修正,主要是規範廢棄物減量化、強化廢棄物處置與原料再利用等。第三個面向包1995年《容器和包裝物的分類收集與循環法》1998年《特種家用機器循環法》2000年《建築材料循環法》、《可循環性食品資源循環法》、《綠色採購法》等2001年《多氯聯苯廢棄物妥善處理特別措施法》2002年《車輛再生法》等進行逐步修正,以不間斷的法律修正引領日本進入循環型經濟社會 

循環經濟電子廢棄物3R原則生態城市資源回收綠色供應鏈再生能源政策推動產業轉型永續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