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因應經貿自由化從生產面與消費面論糧食安全之農業發展戰略
孫智麗、周孟嫻、楊玉婷 (2015/03/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3期》
受全球人口成長、新興國家經濟成長、氣候變遷等因素影響,導致世界糧食供應不穩,糧價波動風險增大,糧食安全議題備受國內外各界高度關注。尤其在糧食供應大量仰賴進口之情況下,若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將增加糧食與飼料進口成本,不僅將加大農業貿易逆差外,同時亦將影響國人民生物資支出。此外,在緊急時刻糧食出口國可能會採取必要的糧食出口禁令或限量措施,導致糧食進口國將可能無法確實掌握糧食價格、貿易數量與進口來源,甚至出現斷糧危機,而對糧食安全造成影響。
2013年台灣綜合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算為33.3%,以價格計算為68.1%。由於台灣土地利用型農業生產成本較高,因此儘管台灣稻米自給率超過100%,但穀物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僅26.3%,台灣小麥、玉米及大豆等主要穀物及畜牧業用飼料作物大多仰賴進口。面對全球化、自由化及區域經濟整合國際情勢,台灣農業面臨進一步開放之壓力,未來糧食安全恐將受到威脅。為了提升糧食自給率與維護糧食安全,我國目前已陸續推動各項相關策略,以增加生產糧食數量,並提升國產農產品之消費。然而,由於糧食生產結構未能回應市場消費型態改變而進行調整,以致台灣糧食仍須大量仰賴進口及糧食自給率低落。
進言之,農業發展戰略方向必須將國人消費需求結構、農產品進口結構以及國產農產品生產結構納入考量,並據以進行農業結構之調整,始能令台灣農業生產結構與國人消費實質需求結構相互契合,進而確保台灣糧食安全,維護國家農業永續發展。因此,本文依據台灣農產品供給與消費情形,分別從生產面、消費面提出提高糧食安全與糧食自給率之農業發展戰略。
提升台灣糧食安全之生產面策略
(一)確保適地適種與擴大糧食生產
為確保台灣糧食生產與自給能力,應積極保護台灣優良農地,除了避免農地進一步流失,並確保農地農用外,更可進一步推動農地儲備制度。相關農業補貼或給付政策,應設定維護農地生產機能的給付要件,以鼓勵農民維持農地生產能力,避免農地因休耕或廢耕,導致土壤地力下降、雜草叢生、周邊灌溉系統荒廢等問題。此外,可重新對台灣耕地資源規劃評估,整合現有耕地資源,規劃適地適栽作物,供作糧食生產。尤其,考慮到台灣面臨水資源不足之問題,再加上國人食米消費量持續減少,可考慮鼓勵水稻轉作旱作,以提高我國糧食自給率並改善我國水資源利用情形。
(二)強化糧食自主能力
為了因應可能的全球性糧食危機,在現有公糧稻穀儲備體制外,可將公糧儲備項目進一步擴大至小麥、大豆、玉米等大宗穀物,以確保台灣糧食能在短期突發事件中仍可供應無虞。此外,應強化對於國際穀物供需情形與價格的監控,建構相關國際糧食供需事前預警系統,並據此預先擬定關稅配額數量、穀物建議庫存數量、農民經營費用補助等事前因應措施。除了國內生產外,亦可進一步採積極主動戰略,研擬推動建構糧食安全體系之海外農業開發及投資策略,在配合相關部會之開發援助計畫下,與海外投資目標國家建立糧食安全策略夥伴關係,以強化我國糧食自主能力。
糧食安全、生產結構調整、農業六級產業化、稻米加工、農產品標示、糧食儲備制度、飲食教育、糧食自給率、外銷策略作物、智慧農業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