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產業發展與就業問題
孫明德 (2006/09/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9期》
中國失業人口遠超過官方之估計
中國的失業問題,由官方統計數據中外界並不易了解,如表1所示,中國城鎮登記失業1987年為2%,至2004年為4.2%,2004年登記失業人數達到歷史高峰之900萬人。香港學者洪肇輝(2003)估計,2000年中國登記失業人數為595萬人,全國「下崗」員工數為911萬人,兩者合計為1,506萬人,據此推算之城鎮失業率應達7%以上,高出當年政府公布失業率達4個百分點,兩者之間的主要差異在於「下崗」,中國官方統計之「登記失業人員」是指「非農業戶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無就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而「下崗」是指裁員後員工失去工作,但仍和企業維持契約關係,員工僅保有部分生活津貼和養老、醫療等保險,因此「下崗」雖不符合「登記失業」的範圍,但實質上仍屬於失業。
表1 中國就業人口概況
除了「登記失業」以及「下崗」未在就業的員工所計算的失業率外,在中國許多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中,另有大量的不完全就業人員,這些人員雖然能領到部分工資,但由於就業不完全,而處於隱藏性失業的狀態,此一部分的失業情況,中國政府部門推估數據至少在10%~25%之間,而這些僅是城鎮地區之統計,若再加計農村的失業情況,其人數依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估計約1.5億,則全中國失業情況將遠超過現有公布之官方統計數據。
中國失業的傳統問題與新成因
中國自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經歷過兩次的失業高峰(注1),第一波失業潮是由於1970年代末期,大批知識青年在「文革」結束後返鄉,由於當時中國產業結構仍以國有企業為主體,因此政府以國家安排工作的方式,解決失業壓力。第二次失業高峰,則發生1990年代末期,由於國有企業改革導致大批國企工人失業,依2000年中國勞動統計年鑒顯示,國有企業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分別為製造業654萬人、流通業259萬人,以及採礦業114萬人,其中又以國有企業密集的東北三省失業問題最為嚴重,其失業率均達14%以上,占全國失業人數之29%,由於此一時期民營企業已有相當規模,因此解決失業問題的措施,除了政府行政命令分配之外,民營企業也吸納了部分失業人口。
近年來,中國經濟雖然快速成長,但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中國又面臨新一波勞動過剩的情況。根據中國政府的統計,2004~2005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分別為980萬人及935萬人,而預測2006年新增就業人數僅能達到900萬人,其原因有傳統問題,也有因經濟結構的變化而產生新的成因,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人口持續增加
中國人口在2003年突破13億,雖然實施多年的一胎化政策,但仍以0.8%的成長率,每年增加500~700萬人口,中國發改委在「2006年就業形勢分析報告」中指出,2006年城鎮需要安排的就業人數為2,500萬人,但估計新增就業機會只有1,100萬個,因此將有1,400萬人找不到工作。而2010~2015年期間,中國人口將突破14億,持續增加的人口使得每年勞動人口隨之成長,但就業機會成長則無法同步增加,使得失業人口數難以減少。
中國失業、產業升級、人力輸出、服務業外包、經濟結構、勞動過剩、國有企業改革、農村勞動力轉移、高學歷失業、內需消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