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國際新興液化天然氣產業情勢與國內發展策略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國際新興液化天然氣產業情勢與國內發展策略

文軍強  (2020/11/06)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1期》

為拓展天然氣管線至難以到達之地區,普及天然氣用戶,液化天然氣(LNG)陸運模式供應做法於國際上已開始受到討論及研究。隨著科技之進步,液化天然氣儲存和運輸技術不斷提升,改變傳統須依賴大型天然氣接收站或長途輸氣管線輸送供應天然氣,使得近年來天然氣供應更加多元化。多元化天然氣供應方式係各國發展之共同趨勢,於歐美及日本等先進國家以液化天然氣槽車(LNG Lorry)或槽櫃(LNG ISO Tank)作為天然氣輸送之方式,並搭配其他後端設施發展出LNG陸運模式。

國內傳統天然氣供應主要係依靠陸上輸氣管線、海底輸氣管線、區域性輸氣環線三者管線進行輸送,天然氣管線現行皆集中於台灣西半部,部分偏遠地區因受限地理環境因素導致施工艱難,且建造輸送管線需耗費龐大之資金,至今仍無埋設天然氣管線。為滿足用戶天然氣需求,中油公司規劃於台中天然氣接收站內設置LNG灌裝場,屆時公用天然氣事業能以LNG槽車提供埔里及中、北部工業用戶所需天然氣。另外,欣鑫公司於2019年取得國內天然氣進口事業之許可,規劃從國外進口LNG槽櫃,並配合政府推動工業鍋爐燃料汰換政策,供應管線未達地區之工業用戶。

此外,國內宜花東及離島地區尚未有管線到達,同時LNG陸運模式亦有帶動天然氣船用燃料發展之可行性,顯現全國有龐大的天然氣潛在市場及用戶需求。因此,本文以下將從國際新興LNG產業發展情勢,評估國內進一步擴大天然氣供應之做法。
 

國際新興液化天然氣產業發展情勢

(一)供應天然氣予天然氣管線未達地區

興建天然氣管線常受到距離、地理條件限制及環境保育等因素,導致無法順利將天然氣輸送至各地區,因此國際上採用LNG陸運模式已行之有年,比起長途管線輸送天然氣更具彈性。根據GIIGNL (2020)統計報告,2019年全球槽車於接收站灌裝量以中國遠高於各國位居第一,其主要原因為中國大力推動「煤改氣」政策,惟內陸地區之天然氣管線基礎建設卻未能跟上政策腳步,因此大量採用LNG槽車以因應快速攀升之天然氣需求;2019年全中國灌裝量已達1,606萬公噸,相較2018年灌裝量仍成長14%,可見中國對槽車之依賴度相當高。至於日本因地理條件多數地區臨海靠山,管線鋪設不易,故採用槽車將天然氣輸送至各鄉鎮,2019年灌裝量約143萬公噸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歐洲多數國家LNG灌裝量亦有大幅成長,LNG陸運模式普及率逐步提升(表1)。
 

表1  全球槽車灌裝量統計

 

(二)船舶硫排放限制下LNG船用燃料發展

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依據「防止船舶汙染國際公約」(MARPOL),於2010年7月起便開始規範船隻在指定排放控制區域(Emission Control Area, ECA)內使用之燃料硫氧化物(SOx)排放不能超過1%;在2012年1月1日規範全球船用燃料之含硫量由4.5%降低至3.5%,至2020年推動「IMO 2020」加嚴規範全球燃料含硫量應低於0.5%,排放管制區域(ECA)含硫量需低於0.1%以下。全球雖然目前已確定之排放控制區多在歐美地區,但其他地區如墨西哥灣、新加坡、黑海、地中海以及東京灣海域等亦在研商規範,未來排放控制區域範圍將會逐漸擴大。

液化天然氣能源轉型LNG槽車船用燃料低硫燃油排放控制區氣化衛星站港口加液設施天然氣市場多元化供應模式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