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地方政府推動產業淨零轉型之方向初探
林佳慧 (2024/03/15) 《台經月刊第47卷第3期》
2050淨零涉及多面向的轉型,雖由中央擬定策略,但各項工作與地方政府高度關聯。本文以屏東、桃園、嘉義為例,按農業、工業及服務業分類,觀察不同類別的轉型重點,除考慮固碳效益轉換為報酬、協助高碳產業轉為低碳,及將低碳生活觀念深植民眾,亦建議政府建立首長主持的事權整合單位;盤點發展條件制定政策,循證檢討修正;估算投入成效,選定優先執行方案;公私協作,處理爭議協調,以調和不同立場、利益間的差距,共商出可執行操作的辦法。
隨著淨零成為顯學,國內產業面臨來自國際的減排壓力,近期最大影響即是美國、歐盟等同步推動碳關稅機制,歐盟將於2026年正式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未來出口到歐盟的特定產品,必須跟歐盟廠商承擔相同的減碳成本;2023年10月美國二讀通過《清潔競爭法》(Clean Competition Act, CCA),擬以美國產品之平均碳含量為基準,對超過平均基準之進口產品及國內製造產品徵收二氧化碳排放費用,預計最快在2024年生效等。
加上我國2023年2月15日公告施行之《氣候變遷因應法》(注1),於第5條及第42條中明定地方政府責任,包括:應鼓勵創新研發、強化財務機制、充沛經濟活力、開放良性競爭、推動低碳綠色成長、創造就業機會、提升國家競爭力,以及配合中央有關機關進行推動工作等。協助在地產業、就業及經濟等順利因應淨零趨勢轉型。是以,加速協助我國產業順利因應國際趨勢及國內管制,成為各縣市政府首要之務。
然各縣市本身資源稟賦、發展歷程與面臨課題等不盡相同,如何邁出第一步,成為各縣市政府關心重點,本文擬盤點我國各縣市產業特性,依農業、工業及服務業分類,觀摩不同產業特性之縣市,推動產業淨零優先採取步驟或處理方向,俾予其他同類型縣市政府參考。
屏東縣農林漁牧生產總額為全台第二高,產業淨零轉型可結合縣內資源發展再生能源、AI科技改善貨運效率等;桃園市工業占總產值75.68%,可推動特色光電埤塘、掩埋場太陽光電、生質能BOT中心等,解決廠商綠電需求。
各縣市淨零轉型重點依其產業特性而不同
2023年5月《商業周刊》與台大風險中心淨零研究團隊合作發布「全台碳排城市大調查」,該調查以台灣368個鄉市鎮為基礎,盤點各縣市的工業與人均住商碳排、電廠發電碳排、工業與住商用電排名等,交叉比對出各縣市碳排狀況,應可作為了解各縣市推展產業淨零轉型時,其所面臨的環境現況。
調查結果顯示各縣市淨零轉型重點,受境內主要產業特性而不同,例如:農業縣市排碳量低,於淨零轉型上有自然碳匯的優勢,轉型重點需考慮如何將固碳效益轉換為報酬;工業縣市碳排放量高,轉型重點應思考如何協助產業從高碳轉為低碳;服務業縣市的特色是住商人均碳排高,轉型重點則聚焦於改變民眾生活模式,帶入低碳生活的觀念。
地方政府、產業淨零轉型、碳關稅機制、氣候變遷因應法、再生能源、區域發展政策、低碳經濟、能源管理、減碳措施、公私協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