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美中新冷戰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影響——以半導體產業為例
林嘉華 (2021/12/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12期》
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以來,美中雙方衝突已由原先的貿易戰延伸至科技戰、金融戰,且截至當前(2021年)尚未有趨緩的跡象,甚至美中結構性衝突更有朝向美中新冷戰的長期發展態勢,即美中之間的關係在不實際交戰的情形之下,將可能在各領域上長期保持敵對、競爭以及抗衡等之全方位對抗關係,舉凡如經貿、科技、金融、資訊、軍事、教育、文化乃至政治、意識形態等面向。
而在另一方面,在2021年拜登新政府上任後,拜登政府雖訴諸與國際盟友合作而不會尋求與中國陷入美中新冷戰的發展局勢,但拜登政府大致上延續前任川普政府對中及抗中的大方向,包括持續擴大將中資企業新增至美國實體清單(Entity List)、擬與國際盟友共組半導體聯盟等作為,以防範、遏制、抗衡中國未來成為全球科技產業龍頭地位。因此,當前的美中關係刻正已圍繞在「名為競爭、實則對抗」的態度、手段,導向美中新冷戰的長期化發展趨勢。
以下將探討美中貿易戰、美中科技戰逐漸走向美中新冷戰之發展歷程,分析其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進而以研議在美中衝突長期化的趨勢發展下,即美中新冷戰,其對中國高科技產業(本文將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所可能帶來的相關衝擊影響及變化。
由美中貿易戰、美中科技戰走向美中新冷戰之發展趨勢
2018年3月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簽署備忘錄時,指出中國偷竊美國智慧財產權及商業機密,同時並根據美國《1974年貿易法》的第301條(Section 301 of the Trade Act of 1974)規範內容,要求美國貿易代表對自中國進口的相關商品課徵關稅,以及設置貿易壁壘,以對中國的不公平貿易、偷竊智慧財產權等方面進行反制,期能以力求減少美國對中國的長期貿易逆差,以及中國過往強迫專業技術移轉至其境內發展等現象,因而導致美中貿易戰的爆發。
而自2018年爆發美中貿易戰後,美中雙方歷經多次來回談判、互相祭出加徵關稅反制等,致使美中衝突日漸升溫。其中,因美國政府認為中國推動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未來將會使中國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戰略以為其本國企業提供政策傾斜,例如對目標產業提供大量的資金補貼、藉公權力迫使外國企業轉讓專業技術、藉由網路技術盜竊關鍵技術等,而造成不公平競爭情形,間接地促使美國產業發展遭受負面衝擊影響。
美中新冷戰、科技戰、半導體產業、貿易戰、科技圍堵、實體清單、中國製造2025、自主研發、供應鏈斷鏈、紅色供應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