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農業政策的演變與趨勢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農業政策的演變與趨勢

孫林(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2012/03/07)    《台經月刊第35卷第3期》

農業政策的演變軌跡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政策對於中國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改革開放前,中國長期實行偏向工業和城市的發展戰略,農業被定位成工業化資金積累的泉源,喪失自我提升和自我發展的正常條件。政府通過制定以農產品統購統銷和人民公社體制為主的一系列農業政策,對農業實行「多取、少予」方針,導致國民收入分配在城鄉間的不均等、擴大城鄉發展差距,以及惡化工農、城鄉關係。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對農業政策實施根本性的改革,並不斷進行調整,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農業政策新體系。開放初期,其核心政策為打破長期束縛農業發展的經營體制和分配制度,推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改革創新農村經濟組織、確立農戶的經營主體地位,這些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產出快速增長。

自20世紀八○年代後期起,中國農業政策的重點由生產領域向流通領域延伸,政府開始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非農產業發展,並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引入市場機制,逐步用市場機制全面取代計畫調節。

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政策的重點開始轉向促進工農、城鄉協調發展,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制定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注1)。從2004年起,中國政府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域出發,進一步確立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並且每年都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檔」。這些檔分別以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強化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加快水利改革、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等為主題,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總體思路推出一系列旨在強化農業基礎地位、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初步構建起了新時期的農業政策架構。

具體而言,進入新世紀以來的中國農業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在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的基礎上,全面取消農業稅,終結中國延續二千多年的按地畝向農民徵稅的制度,為全國農民每年減輕負擔1,335億元人民幣。為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政府還全面推動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2)建立農業補貼制度,強化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借鑑國際經驗,政府推出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推廣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四補貼」為代表的農業補貼政策,並逐步擴大實施範圍,提高補貼水準,逐步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補貼制度;(3)全面開放糧食收購和銷售市場,實行購、銷多管道經營,推動國有糧食流通企業改革,使其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同時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糧食儲備體系,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初步構建起市場主體多元化、價格形成市場化的新型糧食流通體制;(4)積極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鄉利益關係,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逐步轉向農村,把國家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於農村,使公共財政支出擴大惠及農村;(5)力圖發展現代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與使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資訊化水準;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以及厚實農業部門的競爭力。

中國政府實行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促使農業發展進入「黃金期」,其最重要的標誌就是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農民增收實現「八連快」。中國糧食從2004年恢復增產這八年以來,連年豐收,累計增產2,810億斤,年均增產350億斤,是1949年以來增產幅度最大的時期之一。尤其是2011年,中國糧食總產達11,424億斤,比2010年增加495億斤,首次跨過11,000億斤新門檻,連續五年穩定在一萬億斤以上,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八年增產,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852斤的新水準。同時,中國農民收入實現連續八年較快增長。2011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977元人民幣,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4%,增幅再次超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985年以來增速最快的一年。

農業補貼糧食安全農民收入中央一號文件農村稅費改革農業科技城鄉發展價格政策土地制度農業現代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