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發展趨勢國際研討會報導
整理/余祁暐 (2021/02/05) 《台經月刊第44卷第2期》
數千年來品種育成改良增加食物、飼料、纖維、能源等原物料的產量與品質,促進人類文明發展。氣候變遷下、加上全球遭逢疫情挑戰,各國無不致力於發展保障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兼顧營養健康與環境友善的農業科技。其中,新興精準育種生物技術於近幾年快速發展,不僅科技漸趨成熟,亦有相關產品陸續問市,在經濟、社會與環境各層面帶來諸多貢獻。
為掌握國際精準農業科技發展趨勢,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於2020年7月23日假南港展覽館2館7樓701 B會議室舉辦「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發展趨勢國際研討會」,邀請海內外專家分享各國發展現況與經驗,藉由關鍵議題的盤點,期許對我國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發展提出建言。本研討會由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吳金洌客座講座,及美國在台協會彭禮組長致開幕詞,強調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為下一波農食產業發展驅動力,在強化糧食安全、提升食品安全、促進環境永續、及發展兼顧營養健康與平價食品上擔任重要角色,會議主持人台經院孫智麗所長與國際組織及各國的專家代表,針對政策如何與時俱進以兼顧農業及食品的創新發展與風險管理,進行經驗分享與對話,吸引產官學研各界等超過220人蒞臨參與會議。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指出,新興精準育種科技(含基因編輯等)發展效益包括增加農業生產力、增加對極端氣候的耐受性、提升產量、抵抗病害、節省農務與資材的投入、促進生物多樣性等,並能迎合消費者及生產者的需求,開發促進消費者健康、增加儲架壽命減少食物浪費、增加食品加工效能、改善動物福祉、提升環保效益、提升異種器官移植安全等新品種。
面對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興科技,本次國際研討會邀請國際種子聯盟植物育種創新工作團隊主席Bernice Slutsky、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分子遺傳組主持人Roland Schafleitner、澳洲種子協會會長Osman Mewett、美國農業部動植物檢疫局科學顧問Sally L. McCammon、美國在台協會區域主任Russell T. Caplen、歐洲種子協會植物育種創新部門經理Petra Jorasch與祕書長Garlich von Essen、日本千葉大學環境健康領域科學中心教授Mieko Kasai、及日本國家農業與食品研究機構首席研究員Manabu Takahara海外專家進行專題演講,從國際趨勢、政策法規、推動方案乃至公眾溝通,輔以技術、產業發展與社會推動實例,邀請美國、歐盟、澳洲與日本的產官學研專家進行跨國經驗交流與綜整討論。研討會將分為兩大主題,上半場的「創新與產業」、下半場的「政策與法規」。
創新與產業
(一)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發展效益
在第一場探討創新與產業主題上,首先台經院孫智麗所長指出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發展效益包括增加農業生產力、提升農業對極端氣候的耐受性、抵抗病害、促進生物多樣性等,並能迎合消費者及生產者的需求,開發促進消費者健康、增加儲架壽命減少食物浪費、增加食品加工效能、改善動物福祉等新品種。我國近年來亦已進行耐鹽水稻、耐旱水稻、耐除草劑水稻、抗白葉枯病與稻熱病之雙抗水稻、抗豆類金黃嵌紋病毒屬(Begomoviruses)番茄、耐熱高產番茄、抗番茄斑萎病毒屬(Tospovirus)作物、延長花期花卉、高取肉率台灣鯛、不孕觀賞魚、抗PRRS病毒豬等的研發。
精準育種、新興科技、基因編輯、農業科技、政策調和、國際合作、產業發展、糧食安全、技術創新、產官學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