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台灣推展醫療和衛生外交之回顧與展望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台灣推展醫療和衛生外交之回顧與展望

鍾采穎  (2008/04/10)    《台經月刊第31卷第4期》

已開發國家對國際醫療與衛生外交的發展,邁向專業化及透明化的目標,逐漸擺脫以往隱藏西方經驗移植的不平等觀感,建構以受援國需求為考量、永續發展及建立夥伴關係為主的策略,平等互惠之共同利益為起點,開展雙邊、組織間的合作,是為國際援助的主流,茲將美、日、英、澳等先進國家援外作法整理如附表,可知其援外事之政策制定與運作之方式,作為本文於討論台灣相關政策推動之比照。


附表   已開發國家政府援外機關與策略(2

 

國際醫療與衛生的發展

而就全球與區域醫療衛生合作而言,世界衛生組織(WHO)、亞太經濟合作論壇(APEC)可說最具代表性。世界衛生組織成立於1948年,為聯合國體系內負責國際衛生的專門機構,其憲章確立健康乃是基本人權的精神,而世界衛生大會由193個會員國代表組成,主要任務為制定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則和預算與重大決策,以提供全球最新的醫療資訊與協助(注1)。原本旨在促進區域內經貿發展的亞太經濟合作論壇,鑑於新興傳染病的威脅,人類安全議題漸成主軸,2003年因SARS重創亞太地區,遂於2004年成立衛生任務小組,會員體間因禽流感、新興傳染病等議題公衛防疫交流日趨頻繁,有感於長期關注議題發展,故於2008年由衛生任務小組改制成衛生工作小組。


醫療人道援助的非政府組織:國際紅十字會、無疆界醫師組織

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簡寫NGOs)是以人道關懷為出發點,以全人類生存發展為主要目的之跨國界與文化的非營利組織,其正當性來自民間的自主性參與、而且不受各國政府左右,因此,一般國家比較容易接受並非來自於他國的非政府組織壓力(注3)。非政府組織包含各式各樣不同型態與規模的團體,近年來在非正式的外交活動中逐漸發揮其特有的功能與影響力,協助第三世界或開發中國家在人道救援、農業發展、醫療衛生、教育經濟的發展(注4)。

(一)國際紅十字組織

最早成立的非政府組織-國際紅十字組織,起源於1859年,一位瑞士銀行家亨利‧杜南(Henry Dunant)旅行途經蘇法利諾一役戰場,眼見雙方傷亡慘重,戰場上傷兵無人照料的慘況,寫成「蘇法利諾回憶錄」,所載情境令人震驚與哀慟,獲得大眾的注意與重視,遂於1863年號召成立救援傷兵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Relief of the Wounded),作為民間中立的救援組織,以便在戰爭發生時,能及時救助在戰場傷兵,其後再演變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此即紅十字會的起源,現今全世界已有180個獲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承認的紅十字會、紅新月會,以人道(Humanity)、公正(Impartiality)、中立(Neutrality)、獨立(Independence)、志願服務(Voluntary Service)、統一(Unity)、普遍(Universality)為國際紅十字運動的基本原則,完全超然中立的立場,受到世界各國所簽署日內瓦公約的保障,紅十字會串聯成強而有力的人道支柱,為面臨災荒、戰爭、疫病、貧困的地區提供人道援助(注5)。

醫療外交衛生援助國際合作非政府組織醫療行動團公共衛生台灣援外人道救援全球治理健康權利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