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擴大公共建設投資振興經濟 應防急就章

 

台經月刊

 

【社論】擴大公共建設投資振興經濟 應防急就章

台經院  (2009/04/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4期》

         2008下半年隨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衍生成波及全球之金融海嘯,先進經濟體景氣明顯下滑,並加速向新興市場擴散,導致全球外貿動能轉弱,民間消費與投資亦低迷不振,且政府固定投資執行不如預期。這一波金融海嘯雖然導致各國財政緊縮,但許多國家也趁此擴大內需投入公共建設,以振興經濟提高就業,如新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提出新增250萬個就業機會的振興經濟計畫,該計畫將是自195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公共建設計畫,包括:重建美國的基礎建設、改善學校及醫院、增加電腦和寬頻普及率、改用節能及新能源等。

最近中國也提出4兆人民幣振興經濟方案,預估將會分別提升其2009、2010年GDP成長率各1%。除既有的十一五計畫仍持續執行,部分十二五計畫的建設項目還會提前推出,中國未來兩年基礎建設勢必如火如荼展開。所以,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氛圍下,擴大內需投資公共基礎建設,已成為主流的經濟政策趨勢。

良好的基礎建設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重要手段,也是刺激經濟成長的必要條件。以金磚四國之一的印度為例,雖然長期的經濟發展非常看好,但印度現所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基礎建設太過老舊,基礎建設的擴充與更新完全趕不上經濟成長,許多是120年前英國殖民時代留下來的,大部分的鐵路系統、海港、機場、電力系統以及道路等都老舊不堪,使欲往投資的外商卻步不前,以致限縮了印度經濟成長的空間,故基礎建設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據研究,目前OECD國家間足以因應未來需求的基礎建設投資之缺口正逐漸擴大,若不加以重視而導致基礎建設品質的惡化,恐對於未來社經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可能包括:系統壅塞、供應鏈不穩、競爭力下降、環境惡化、生活品質下降等。在永續發展及經濟成長條件的迫切需求壓力下,全世界對基礎建設的需求明顯擴張,其主要的驅動因素包含人口成長、經濟規模擴張、科技進步、氣候變遷、都市化、國際貿易及跨國境移動等等,複雜的交互影響,造成愈來愈明顯的基礎結構系統不足及壅塞現象,OECD呼籲各國政府均需正視此一發展趨勢並努力補足基礎建設需求缺口,以預應金融海嘯過後之經濟發展。

展望未來幾年,基礎建設將具潛能地帶動世界各地明顯的經濟復甦與社會利益,對於已開發及新興工業化國家,建造先進的基礎建設並維持其高品質的服務更是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因子之一。然而,基礎建設未來的發展卻也面臨一連串的經濟、財源、管理、法規及制度面上的挑戰,亟需國家和國際層級的政策關注,若排除短期的擴大內需措施,其實長期而言,對於基礎建設之造建、修復與維護方面的投資要如何籌措財源卻不明確,甚至對於如何維繫現有水準的公共基礎建設投資都略顯不足。

此外,OECD也認為全球重要國家均未充分體認經濟及結構變動對於基礎建設造成的影響,尤其是大部分OECD國家隨著人口老化、社福支出增加、稅收減少等趨勢,未來將為基礎建設帶來很大的挑戰。由於社會福利財政支出的提升,對於基礎建設的投資造成排擠效應,政府應思考更為創新的募資手段,創造多元化增加基礎建設收入的管道。除開源與節流的手段外,公部門與私部門應提倡合作的概念,研發並利用先進技術,透過需求上管理之策略,更有效率、更智慧化的運作基礎建設,對於未來基礎建設系統的設計,也應更加強調其永續性及能源環保的訴求。

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許多政府的中央銀行調降利率,提供刺激經濟的配套,另一方面,因為社保基金(Pension Fund)將接受較低的投資報酬率以降低風險,未來幾年基金投入股票證券市場的可行性將大大的降低,可期的是大量的社保基金將轉換到公共基礎建設的投資。對於未來幾年於基礎建設的投資,這些都是正面的訊息。然而,單靠政府的挹注未必有足夠資源投入多方面基礎建設,因此,由政府提供動機來加強公私夥伴關係(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的模式,也將是未來幾年必然的基礎建設發展模式。

從過去基礎建設的歷史經驗回顧,大型基礎設施如機場、港埠、鐵路等,規劃及建設時程需長達25年以上,使用年限更可能長達百年,為因應未來的需求,長遠的策略規劃及創新非常重要;如何將先進的技術,尤其是資通訊、材料科學、防災、互通介面控管、節能減碳及替代能源技術等導入未來基礎建設的內涵中,是特別需要被重視的。再者,刺激基礎建設部門的創新,開放基礎建設給私部門參與,特別是利用公私夥伴關係模式,是一種鼓勵創新和提高效率的良好策略,尤其若是連結服務業加入公共基礎設施的興建、營運及維護保養,更可活化服務業發展及商業模式的創新,而使基礎建設的運作及利用更有效率。而如何刺激適當的競爭氛圍,鼓勵改良與創新模式的產生,這需要重新檢視、修正我國現有法規及制度架構條件,以鼓勵投資基礎建設新資本的產生。 

在技術方面,我國堪稱ICT技術先進國,應可積極發展ICT於大眾運輸管理及其它基礎建設管理上的應用。目前擴大內需、愛台12大建設等,應可有更多的創新意涵及規劃理念在內,以期擴大公共投資的產業帶動效果,並扶植我國自主技術研發,例如:設計的理念是否符合世界之節能減碳趨勢?是否有更為先進的技術被融合於基礎建設的內涵之中?能否成為世界的參考典範(因應未來技術輸出)?設計是否貼近使用者的需求(如針對銀髮族的無障礙設計)?是否有更創新的服務模式在內?

歸納而言,政府祭出了4年新台幣5,000億元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透過擴大內需、投資基礎建設,是振興經濟的正確政策措施。長期來看,全球化發展及國際經貿活動增加,將加速各方面基礎建設之需求,我國為出口導向之經濟,台灣的港埠、機場、鐵公路等基礎建設顯的重要,也將直接影響我國競爭力,然除了交通運輸等方面之硬體建設,其他對於有助於提升生活水準,加速科技創新方面的軟體基礎建設也同等重要,若為了達到短期刺激經濟目的,而忽略了謹慎的長期策略規劃,或犧牲整體基礎建設的效益及品質,將會是政府施政美中不足之處。

金融海嘯基礎建設公共建設投資內需擴張經濟振興公共私營夥伴關係科技創新財政挑戰全球需求經濟復甦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