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關於中國房地產業發展的若干認識
張兆安(作者為上海經濟年鑒社執行副主編) (2005/09/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9期》
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中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頻頻出招,連續推出了以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和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為主旨的一系列政策。這套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組合”的亮相,對遏制房地產市場短期投機行為,規範房地產市場發展起到了明顯的政策效應。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房地產業和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歷程還很短,也就必然需要在健康穩定發展的過程中得到不斷完善。當前來說,面對中國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的現實,結合上海房地產市場發展的現狀,我們很有必要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去解讀當今中國的房地產業和房地產市場,並形成若干基本的認識。
中國房地產業發展的基礎
自改革開放尤其是20世紀九○年代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中國的房地產業與房地產市場開始蓬勃發展起來,而這種發展趨勢,實際上又是建築在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全穩定發展的基礎上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中國房地產業和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可以形成一些基本認識。其一,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雙向推進,是中國房地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如2003年與1990年相比,全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26.41%上升到了40.53%,城鎮總人口成長了73.46%;工業生產總值成長6.74倍。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必然會推動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其二,經濟的快速成長和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是中國房地產需求快速成長的重要因素。如1992年至2004年,上海經濟發展已連續13年保持了兩位數的成長趨勢,上海市生產總值成長了5.69倍,職工平均工資成長了4.71倍,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成長了6.65倍。經濟實力的持續增強和人們收入的不斷提高,為房地產業發展提供了快速成長的市場空間。其三,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成長,一方面為房地產業發展形成為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另一方面,也需要房地產業能夠保持在供需基本平衡的基礎上發展。
中國房地產業理性發展的特徵
當前中國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對房地產業和房地產市場進行宏觀調控的核心,即在於推動房地產業和房地產市場理性的發展。如果站在這個高度去審視一下,房價並不是宏觀調控的唯一指標,而且更要防止房價大起大落導致房地產業「硬著落」的局面。那麼,人們所說的房地產業理性發展的主要特徵又是什麼呢?至少有三方面的內涵是應該包含的:(1)房地產供求基本平衡,從總體上來看,房地產供求關係是決定房地產市場和商品房房價走向的重要因素,如果供給少了,價格就會上升,如果再加上投機炒作的因素,供求關係就會進一步失衡,進而引起房價的非理性上升。因此,如果房地產供給能夠略大於需求,那麼,就能夠在供求關係上起到穩定市場和房價的基礎作用。(2)房地產結構基本合理,房地產結構主要表現在:商品房和租用房的結構要合理,不同類型商品房的結構要合理,高、中、低價位商品房的結構要合理,大、中、小房型的商品房的結構也要合理等,唯有如此,才能滿足不同層面、不同需求的消費者群體的購房需要。(3)房地產價格基本穩定,從總體上來看,由於受資源供給約束和成本剛性上升的影響,房地產將會呈現出價格上升的長期趨勢,但是房價應保持溫和上升,其漲幅還要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漲幅相適應,當然更要遏止惡性炒作導致房價非理性上漲。
中國房地產業、房地產宏觀調控、房價穩定、供求平衡、房地產結構、廉租住房、投機需求、住房保障體系、上海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健康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