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金馬小三通政策猶待釐清的問題
周子欽 (2006/08/07) 《台經月刊第29卷第8期》
金馬小三通政策亟需檢討
兩岸小三通政策所欲規範的對象,係一般所謂的邊境經濟活動,包含邊境貿易(小額貿易)與邊境旅遊。金門與福建之間,由於地緣、血緣、文化與歷史性的因素,自古民間經濟往來密切。1949年以後,國際冷戰以及國府、中共隔海分治,使得該往來關係中斷。1987年台灣解嚴以來,兩地間的經濟活動能量重新獲得釋放。早於2000年我方的「離島建設條例」,1992年大陸福建省提出「兩門對開、兩馬先行」的主張,而北京於1994年開始片面實施「關於對台灣地區小額貿易的管理辦法」。1994年「金馬愛鄉聯盟」呼籲中央允許在「兩門」、「兩馬」間實行「單方通航」、「定點直航」或「先海後空」、「先貨後客」等漸進式小三通(許奮鬥 2005)。
考量下列結構性因素,對於當前陷於困境的金門、福建間邊境經濟之發展,我方迫切需要對現行的小三通政策進行通盤檢討並重新出發,以及時爭取台灣的整體戰略利益並促進金、馬離島的發展:
(1)面對WTO此一多邊自由貿易體制對成員間貿易自由化的催化作用,兩岸貿易關係正常化的進程,將感受到更多的壓力。小三通作為三通的先導嘗試性措施,亟需獲得成果、經驗,以供我方思考適當推進三通(特別是通商)之方略。
(2)去年10月,中共中央已將建設福建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構想,納入「十一五」規劃當中。胡錦濤並於今年初親訪福建,以示支持。若福建的發展因獲此一政策支持而蓬勃開展,必會加大對其當面之金、馬地區的政、經引力。台灣各界需要以反省小三通政策為基礎,擬定中央∕地方、官∕民一致的對策,以爭取戰略主動。
(3)金、馬民眾為個人生計與地方發展,對中央政策遲緩的狀況深感不耐。甚至已有金、馬民間或半官方團體,主動與福建的對口組織締約合作(許奮鬥 2005: 104-5)。此一趨勢已造成中央與地方間的摩擦,若不能有效化解,長期間將削弱中央政府在金、馬地區的權威性,誘發正當性(legitimacy)危機。
緣於以上,為有助於台灣融入多邊經貿體制與全球分工,爭取對北京的戰略主動,以及發展離島經濟並防止可能的正當性危機發生,對金馬小三通進行深入檢討,實具有急迫性與重大意義。
金馬小三通政策所面臨的困境,係鑲嵌於兩岸互動的整體脈絡之中。本文欲檢視兩岸雙方政府的作為,以勾畫出困境的成因,並指明尚待釐清的問題。以下分兩部分討論雙方的政策及其意涵:(1)檢討2000年我國行政院核定之「兩岸小三通推動方案及執行計畫」,其政策目標合理性暨實施成效。(2)中共為推進閩台經濟互動,或對應我方小三通政策所為之措施,對我方有何意涵?
金馬小三通、兩岸關係、小額貿易、邊境經濟、政策檢討、區域合作、離島經濟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主動、大三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