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我國主要市場機制減碳政策之模擬分析與政策建議
劉婉柔 (2013/12/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2期》
有鑑於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與自然資源的耗竭,近十年來世界各國開始實施一連串的環境保護政策,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控制大氣間的溫室氣體濃度,而環境干預政策也從過去的行政管制,逐漸走向市場導向的經濟誘因減量工具。其中,課徵環境稅與建立碳交易兩市場機制政策為目前OECD國家制定環境政策的主要趨勢,而各國也會依據本身的社經條件和民情,提出因地制宜的政策推動和實施辦法,以及設計相關的政策配套措施。我國近年來也不斷倡議能源稅和碳總量管制及交易機制。此外,由於國內電價受到管制無法反映合理成本,政府也規劃於2014年開始實施浮動電價機制,以抑制能源使用與碳排放量。
本專題其他篇幅已分析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結構、能源供需及二氧化碳排放現況,以及能源稅、碳交易、浮動電價機制之政策設計與推行現況,也點出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並提出相關配套措施之建議。然而,相關政策對我國整體經濟、能源供需和二氧化碳排放之影響程度,仍須進行量化分析才可得知。
由於目前國內尚缺乏完整的減碳成本效益數據調查與分析,無法計算各部門的減量成本,故本文主要著重於能源稅和浮動電價機制之政策評估,利用台經院所建構之可計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模型,並編制社會會計矩陣(Social Accounting Matrix, SAM,注1),分析開徵能源稅對我國經濟的衝擊及配套措施的補償效果,以及實施浮動電價機制後,電價上漲對經濟產出、能源供需與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影響,以作為未來當局施政之參考。
政策模擬分析工具簡介
任一政策對國家的影響層面皆十分廣泛,包括:生產面、消費面及所得面,也牽涉經濟個體和各項資源配置與市場績效間的相互關係,因此,必須使用一個較為全面的量化政策分析工具,才得以分析政策實施後不同層面的效果。有鑑於CGE模型係以一系列的方程式來描述整體經濟體之運作,在需求面假設消費者追求效用極大,供給面則假設生產者追求成本極小、收益極大,再由供需共同決定商品市場與要素市場的均衡價格及交易量;而各方程式是由個體經濟理論對生產者及最終消費者的行為與技術水準、家計單位之偏好,以及市場結構等假設推導所得。故目前國內學術單位與政府部門,已十分廣泛地應用CGE模型,分析產業與總體政策相關的課題。
進一步說明此類政策工具之分析方式(圖1),其主要是利用政策衝擊後所偏離基準情境的幅度來加以衡量(注2)。因此,在模擬政策情境之前,需先進行歷史模擬(注3)與基線預測(baseline forecasting,注4)建立基準情境,以作為實施政策後之比較基準。配合官方統計資料之發布,本文將2006~2011年設定為歷史模擬期間,而2012~2030年則為基線預測區間。此外,本研究之基準情境也特別針對電力政策進行設定:核一、二、三廠準時除役(注5),核四兩座機組將分別於2016、2017年商轉,並納入「全力推動再生能源」及「促進天然氣合理使用」方案(注6)。
能源稅、浮動電價、碳排放管制、CGE模型、產業轉型、電價調整、減碳政策、核四議題、政府財政、再生能源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