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台灣票券金融公司經營現況與未來發展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台灣票券金融公司經營現況與未來發展

陳世憲  (2007/07/06)    《台經月刊第30卷第7期》

我國特有金融機構體系

台灣的經濟發展1970年由進口替代轉型為出口擴張,由於外匯存底的快速累積,導致國內貨幣供給大幅增加。此外1970年代同時發生了國際石油危機。在這兩項因素的影響下,造成通貨膨脹的壓力。然而,當時的央行缺乏有效的工具來調節貨幣供需、抑制物價,為了能夠達到短期資金有效運用、利率自由化,以及央行調控貨幣供給與調節金融等目的,故政府積極推動貨幣市場的設置。不過因為貨幣市場參與者分散,需要仲介機構協助資金供需雙方迅速達成交易,所以政府1976~1978年間相繼促成中興、國際、中華三家票券金融公司的成立,並1993年開放新票券公司設立後,相繼又有多家票券金融公司成立,形成異於其他國家的特有金融機構體系。

票券公司的營收來源可分為三大部分,包括發行商業本票時的簽證、承銷與保證等手續費;持有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的利息收入;以及從事票債券的養券、套利等買賣交易收入。在利息收入占營收比重部分,20037.11%增加20071~264.55%,主要是2004年起受到會計公報將附條件債票交易收入改列為利息收入,加上2005年來的持續升息影響所致。相對的受到附條件債票交易收入,由買賣收入改列為利息收入影響,票券金融公司的買賣收入占營收比重就相對降低了。至於在票券發行手續費收入部分,受到票券發行量減少的影響,2004年起其比重就降10%以下。
 

近年發展出現困境

此外,貨幣市場又區分成初級市場與次級市場。初級市場是指資金需求者為了籌集資金,首次將票券(包含商業本票、國庫券、可轉讓定存單與銀行承兌匯票)出售給最初購買者的市場;而次級市場則是指票券在初級市場發行後交易的市場。1994年起票券初級市場發行量持續走高,1998年時甚至超13兆元,不過此後便開始一路走低,2003年時則回復到1994年相同的水準。在次級交易市場部分,其走勢與初級市場極為類似,同樣1998年達到高峰,不過自此之後也是一路下滑。主要是因為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後,票券金融公司限縮票券保證業務,爾後又因為企業外移、其他金融機構的競爭等影響,導致票券初級發行市場萎縮,連帶也使得次級市場交易量下滑。

在各票券金融公司的營運情況方面,如附表所示2006年全體票券金融公司的營業收入400億元,2005年減少了50億元,衰退12.7%,大幅衰退的原因是玉山、富邦票券併入銀行體系所致2006年營業支出則317億元,2005年增加了20億元,成長幅度7.4%,主要則是因為央行持續升息,使得票券金融公司拆借資金的成本增加所致2006年營業利益約83億元,2005年減少了80億元,大幅衰退49.2%。不過將這兩間票券公司排除之後,其餘票券金融公司的營運狀況仍是呈現衰退的情況。

 

   票券公司營業收支與獲利

 

全體票券公2007年第一季的營業利益呈現虧11億元的情況,主要是力華票券因力霸掏空案大幅虧損30億元的影響。扣除2006年併入銀行體系的玉山、富邦票券以及力華票券後,2007年第一季其餘票券公司的營業利益2006年同期仍是衰退36.8%。整體而言,票券金融公司在近年來獲利情況呈現衰退的情況,顯然在經營上面臨了一些困難。

票券金融公司初級市場次級市場產品創新利基市場貨幣市場仲介金融國際化法人客戶通路票債券交易金融商品創新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