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後危機時代中國外貿政策的發展趨勢
強永昌、盧仁祥(作者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與上海電機學院講師) (2010/12/06)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2期》
縱觀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每次金融危機爆發時,往往都會引起各國調整其外貿政策,應對危機對外貿的不利影響。外貿政策的調整往往導致貿易保護的盛行,主要表現在各國紛紛通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政策進行貿易保護,以限制進口來保護本國的市場和產業免受國外商品的競爭。此次由美國的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明顯的下降和衰退,為應對這場影響巨大的金融危機,包括危機發源地在內的美國和其他各國政府的干預程度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尤其是表現在外貿政策方面,以減少危機對各國外貿乃至經濟的衝擊。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成為各國政府實行貿易保護政策的根源,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發源地,外貿政策的調整會非常明顯,貿易保護主義表現的更加突出。總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金融危機的爆發必然引起各國外貿政策的大調整,這些政策調整多和貿易保護息息相關,引發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和盛行。
後危機時代世界各國外貿政策的調整
(一)金融危機對世界主要國家外貿經濟的影響
由於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危機在全球蔓延,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目前歐、美、日三大主要經濟體經濟恢復緩慢,外貿出口明顯下滑,國內均存在較高的失業率,個人消費需求仍然維持在較低水準。新興經濟體雖然受危機影響較小,經濟復甦明顯,外貿下滑程度相對較輕,但經濟增速都低於危機前水準。據聯合國報告,2009年主要發達經濟體上半年大多為負增長,下半年復甦明顯,但失業率居高不下,失業人數在5,000萬左右,2010年經濟形勢可能會有好轉,但危機影響依然存在。據IMF預測,2010年世界經濟增速大約在3%,發達經濟體的增速則只有1.3%左右,新興經濟體的增速約在5~6%,這種低增長的現象可能要維持2~3年左右。據WTO的統計,2009年世界貿易量下降12.2%,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從未有過的。雖然危機之前的個別年分中,世界貿易的增長已經有所下降,但從未達到如此跌幅(2001年世界貿易下降0.2%,1982年世界貿易下降2%,1975年世界貿易曾下降7%)。其中,美國外貿下降13.9%,歐盟下降14.8%,日本下降24.9%,都高於世界貿易12.2%的平均降幅。2009年世界貿易額降幅更大,下降近23%。據WTO預測,2010年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將增長11%,發達國家出口增長7.5%(注1),當然,要想實現這一增長,世界經濟必須要有很好的復甦,能源價格、主要世界貨幣匯率和原油價格皆保持穩定,否則,這一增長預期很難達到。
(二)後危機時代世界各國外貿政策的調整
受到金融危機巨大衝擊,各國經濟增長日趨艱難,出口下滑迅速,國內失業嚴重,以美國為首的各主要經濟體紛紛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對外貿政策進行調整,通過各種獎出限入措施來緩解外貿發展的緊張局面,以期利用外貿政策調整、實行貿易保護來防止本國經濟形勢的惡化。例如,各國為鼓勵出口在財稅政策上給予優惠措施,同時加大金融信貸的支援力度,甚至實行本幣貶值的匯率調整措施來刺激出口;而在限制進口方面,各國通過提高進口關稅、實行進口數量限制,和濫用WTO所允許的外貿救濟措施限制商品的進口。
金融危機爆發後不久,危機發源地的美國在其經濟刺激計畫中援引了購買美國貨條款,一向奉行自由市場原則的美國,在全球經濟面臨困境的情況下,提出了帶有明顯貿易保護主義特徵的條款,引起各國的廣泛關注和仿效。再如,為應付危機,印度宣布對來自國外的豆油徵收20%的進口關稅,並提高部分鋼材的進口關稅,同時頒布禁止進口中國玩具的政策;印尼開始對500多種商品實施進口管制;阿根廷針對進口鞋和汽車配件出臺新的限制措施;俄羅斯上浮了汽車進口關稅;歐洲的一些國家也紛紛制定相關措施,優先向本國企業貸款;甚至一向很少使用反傾銷措施的日本也一反常態,降低國內企業申請反傾銷調查立案的條件。最近,美國更是通過美元匯率的持續貶值來緩解其外貿的嚴峻形勢,降低國內的失業率,延緩經濟的衰退的局面。
貿易保護主義、出口退稅、人民幣匯率、貿易摩擦、服務貿易、走出去戰略、技術創新、外貿轉型、區域貿易合作、WTO救濟措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