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拓展中國市場之機會與挑戰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拓展中國市場之機會與挑戰

莊朝榮  (2012/08/09)    《台經月刊第35卷第8期》

十二五加快經濟結構轉型

不論中國的發展模式如何,至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窘境,歐美先進國家消費需求成長趨緩,可能會持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原先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以促進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策略不再是可靠的成長來源。在金融危機發生後,中國實施四兆人民幣的財政刺激政策,以投資帶動經濟成長的模式,已經造成許多產業產能過剩的現象,加劇經濟結構的失衡。另外,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必須積極創新或大幅改善能源和資源生產力,尋求永續發展,否則眾多經濟體的崛起將無法持續。所以,中國必須調整經濟結構,發展以擴大中國國內消費帶動經濟成長的模式。因此,加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遂成為中國繼續追求高經濟成長的主要戰略。

受到2008年金融海嘯的影響,中國外貿部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大幅滑落,從2007年的2.5個百分點,降至2008年的0.8個百分點,2009年更下滑為負3.6個百分點,2010年全球經濟稍微復甦,但貢獻率亦僅達一個百分點。近年來再度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外貿部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更不能樂觀。根據EIU(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的預測,2011~2015年中國外貿部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年平均為負0.34個百分點。有鑑於此,中國政府為保持高度經濟成長,在十二五採取擴大內需以刺激經濟增長與加快經濟結構的轉型,並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該模式是大國經濟應有的抉擇。

根據EIU估計及預測,2006~2010年民間消費對中國實質GDP成長率的貢獻分別為3.3、4.0、3.0、3.3、2.5個百分點,平均每年貢獻3.22個百分點,2011~2015年則在3.2~3.6個百分點之間,平均每年貢獻3.42個百分點,僅較前五年增加0.2個百分點。中國要維持一定的經濟成長率,必須擴大內需,尤其是增加民間消費,這是解決中國成長失衡的最佳策略,但民間消費在GDP所占的比例一向偏低,例如:2011年的34.6%,仍然較先進國家或亞洲新興工業國家的60~70%有一段差距。

 

中國家庭消費逐步增長

儘管受到2008年金融海嘯的不利影響,十一五時期,中國城鎮仍累計新增就業人數達5,771萬人,吸收農村勞動力4,500萬人,這是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2010年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淨收入都比十五時期增長1.8倍,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獲得突破性的進展,連續七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準,平均每年增長10%。除了全面建立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並實現最低生活保障之外,在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方面都獲得長足的進展。綜言之,十一五時期,雖然受到2008年金融海嘯的影響,經濟增長稍受影響,但在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準上,成績斐然。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更有助於民間消費成長,2005~2010年民間消費水準約成長兩倍。

受到全球化以及中國採取經濟改革開放的影響,中國經濟持續30年的快速成長。從1978年到2000年,中國的每人GDP從不到400美元,增加到800多美元,在2003年超過1,000美元,2006年超過2,000美元。到了2008年,中國的每人GDP則超過了3,0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顯示,人均國民所得超過3,000美元,該國國內消費將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十二五中國的消費支出將有緩步成長的趨勢(遲福林、傅治平,2010):

內需市場消費轉型城市化收入分配服務業發展制度改革地方保護儲蓄率偏高產業升級ECFA協商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