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溫室氣體減排政策之探討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溫室氣體減排政策之探討

莊朝榮  (2013/01/10)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期》

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的成效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指出,2009年「哥本哈根協議」當中,各國的共識是努力使溫度升高控制在攝氏兩度之內。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各國作出相應的努力。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京都議定書」的要求和巴厘路線圖的授權,已開發國家要率先大幅度減排,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提供空間。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展中國家的優先任務是發展,在發展的同時,要採取積極的行動和措施。也就是說,允許有一個合理的增長,但是應在得到資金技術的支援之下,採取積極行動。達到全球的峰值要靠已開發國家率先減排,中國也正採取各種措施努力使峰值儘早出現。中國200911月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夕正式對外宣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決定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要2005年下40~45%。中國提出清晰量化指標,已遠遠超出了巴厘路線圖對發展中國家的要求,此為中國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所作出的重大承諾。

根據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數據,十一五期間,中國採取經濟、法律等政策措施,大規模增加節能減排投資,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19.1%,大幅度削減其他汙染物的排放,達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同期間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14.6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減14.29%,化學需氧排放量減12.45%。中國以能源消費年6.6%的增速支撐了國民經濟年11.2%的增速,能源消費彈性係數由十五時期1.04下降0.59,舒緩能源供需矛盾,也扭轉了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能源消耗強度和主要汙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趨勢。

電力和鋼鐵等行業屬於節能減排重點行業。透過結構優化升級和技術進步,這些行業加快淘汰高汙染、高能耗企業,新建能效高、低排放工業裝置,節能減排成效顯著。根據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數據,2005年相比2010年電力行300兆瓦以上火電機組占火電裝機容量比重47%上升71%,鋼鐵行業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爐比重21%上升52%,建材行業新型幹法水泥熟料產量比重39%上升81%。中國還透過實施十大節能重點工程形成節能能3.4億噸標準煤;新增城鎮汙水日處理能6,500萬噸,處理率達77%;燃煤電廠投運脫硫機組容量5.78億千瓦,占全部燃煤機組容量82.6%,節能減排成效顯著提高。 
 

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目標

中國國務院於2011121公布「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中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任務,對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推進新產業革命具有重要意義。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總體要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綜合運用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碳匯等多種手段,開展低碳試驗試點,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發揮市場機制,加強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加快建立以低碳為特徵的工業、能源、建築、交通等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

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主要目標。要大幅度降低單GDP二氧化碳排放,2015年要2010年下17%。有效控制非能源活動二氧化碳排放和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完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體系、體制機制,建立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體系,逐步形成碳排放交易市場。透過低碳試驗試點,形成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區和城市,建立具有典型示範意義的低碳園區和低碳社區,推廣具有良好減排效果的低碳技術和產品,全面提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能力。

中國減排政策碳交易市場十二五規劃低碳技術能源結構調整碳排放交易碳稅政策可再生能源碳足跡產業轉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