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韓國因應自由化之農業發展政策分析
周孟嫻 (2014/03/20) 《台經月刊第37卷第3期》
韓國2013~2017年農業、農村和食品產業發展計畫
2013年10月1日韓國農業、食品與農村事務部(以下簡稱為農食品部)發表2013~2017年農業、農村和食品產業發展計畫(以下簡稱為農業發展計畫),以競爭力、所得與福祉為三大核心,並以希望農業、活力農村、幸福國民為政策願景,在共感農政、合作農政、創意農政、成果農政和現場農政推動基礎下,訂定安全農食品的穩定供給、強化六級化農食品產業競爭力、穩定農家所得和經營、自助合作提升農村生活品質、架構智慧型農政體系等五大政策領域目標。
在農政推動基礎中,共感農政強調農業政策與農村價值溝通及共識凝聚的重要性。合作農政則著重加強相關部門、機關與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創意農政則企圖改善過去長期不合理作法之慣例,並建構以客戶為導向的管理文化。成果農政則針對農業、農村基金業務結構與優先順序進行調整,並建構投資融資評估系統,以提升財政審查事務。現場農政則希望在地心聲和作法能夠確實反映在農業政策中。
(一)安全農食品的穩定供應
為了滿足韓國國民對於安全農食品的要求,韓國農業發展計畫將「安全農食品的穩定供應」列為重要優先政策目標,認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透過農食品而來的共識和信賴,是農業政策重要基礎。在此政策領域目標下,將加強農業生產基礎建設、改善農畜產品物流系統、發展環境友善型農畜產業,以及提倡飲食與營養教育等,以令穀物自給率從2012年的23.6%提升到2017年的30%,環境友善型農畜產品生產比重從2012年的7%,提升到2017年的12%。
在加強農業生產基礎建設部分,藉由保留優良農地、活化閒置農地、強化農地生產基礎建設、強化林地管理基礎建設等,強化農地利用程度與使用價值。改善農畜產品物流系統重要政策手段包括改善農畜產品物流系統競爭力、鬆綁批發市場限制與提升其營運效率、建置自律供需管理系統、強化畜產品屠宰加工配售一貫化系統、強化農業生產情形監測。此外,藉由加強環境友善型農業生產基礎建設、推動環境友善型農畜產品物流中心、強化農畜產品安全管理系統、改善農食品認證標示制度、活化產地生態畜產、引進動物福祉認證制度等手段發展環境友善型農畜產業。提倡飲食與營養教育則包括強化國民飲食與營養教育、擴大國產優良農產品消費、推動農畜產品消費均衡與多樣化等手段。
(二)強化六級化農食品產業競爭力
因應自由化趨勢,為了確保農業競爭力,計畫發展小而美的特色化農業,主要發展方向包括農業結合ICT或農業生技,推動六級產業化結合農業有關產業及地區特色,以提升競爭力和附加價值,目標使農林業附加價值從2012年的26.7兆韓元,提升到2017年的31兆韓元,農產品出口值從56億美元提高到100億美元。
進言之,為了強化六級化農食品產業競爭力,透過農業和ICT或農業生技結合,令農業發展為核心產業,並配合架構核心人才的各階段支援體系。同時也將跳脫全國單位一貫化政策,透過規模化與組織化農產品主產地、發展地方戰略產業、推廣地方食材等策略,架構地區性農業中心,以強化各地區特色。振興農食品產業並促進出口,相關策略包含建設食品與外食產業基礎設施、推動傳統食品與機能性食品產業、推廣韓食國際化、擴大農業資材出口。鑑於人力與人才為產業競爭力的基石,韓國亦積極培養農業人力與人才,措施包括:農業後繼者的培育、關鍵核心人才的逐步發展管理、家庭農場與農企業基礎設施輔導、建立農業勞動力供給管理系統等。
韓國農業、自由化政策、六級化農業、農民直接給付、FTA影響、農產品競爭力、智慧農政、農業補貼改革、農業生技、農村經濟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