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T:2022年十大科技發展—讀懂新趨勢 解鎖新生活!
施雅庭 (2023/11/10) 《FINDIT》
過去兩年,人們總是在變幻莫測的病毒風險中,找尋自己安身立命的方法。生命即是如此,產業也一樣,都面臨著各種無接觸轉型的陣痛。因此,在2022年的10大科技發展趨勢當中,我們不難發現疫情所扮演的推動力,體現在醫療、加密貨幣交易、虛擬市場、環境、物流、能源及人造肉品等方面,我們將從10個趨勢觀點切入,分述科技對產業現狀的影響與未來展望,如下:
趨勢一:遠距患者監測(RPM)技術夯,非醫療保健公司市場爭奪戰
遠距醫療
「遠距醫療」(telehealth)早在疫情前就有許多應用發展,但當時談論的方向大多著重於偏鄉照護、高齡長照等方面,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實體醫療服務總是最能被信賴。但在Covid-19爆發後,人類正面臨空前規模的疫病災難,醫療機構儼然成為高風險染疫的所在,因此,「遠距醫療」遂在這股趨勢下,逐漸成為流行優勢,造就了2021年投資市場的巔峰。
根據CB Insights「遠距醫療投資暨行業趨勢報告」中顯示,全球遠距醫療投資連續四季破歷史新高,2021年第二季投資更創顛峰,達50億美元、年增169%。在該季共163筆交易中,前5名交易總額就達16億美元,占第二季投資總比30%,其中包含募得5.4億美元而躍升獨角獸的體重管理應用程式noom,使全球在遠距醫療方面,已有27家獨角獸公司,總估值達550億美元。
乘著這股火熱的投資趨勢,2022年初CB Insights報告指出,遠距醫療領域當中的「遠距病人監測」(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RPM)在大流行之後最具可看性。主要是因為許多國家醫院量能受確診人數陡增影響,已不堪負荷,RPM技術正巧在此時獲得最佳的應用場景,蔚為風潮(如下圖)。
所謂「遠距病人監測」(RPM)是指,能透過各種設備或感測器達到生理數值監測與追蹤的技術,讓病患能在避開高風險醫療院所的前提下,享受多元的醫療服務,打造「居家醫院」的模式。有研究指出,相對於實體就診,RPM有助讓病況及早被發現、診斷與治療,同時降低護理成本。目前專營PRM技術且獲得高額投資的新創公司,包括:英國公司Huma使用智慧型手機產生生理數值來監測健康狀況,2021年5月獲得C輪1.3億美元投資;美國公司Element Science針對高危險心血管患者提供可穿戴式的除顫器進行心律監測,2020年3月獲得C輪1.46億美元投資;同樣是美國公司的Biofourmis則是以AI協助糖尿病患者的監測與護理,獲得C輪1億美元投資。
不僅於此,全球大型科技公司、零售商及電信商們,因看上RPM有300億美元極具潛力的藍海市場,也紛紛躍躍欲試,特別是過往在數據處理、人工智慧及實體零售方面經營極具經驗者,他們將有能力與傳統醫療保健公司分食這塊大餅。以電信公司為例,由於5G服務有助於深化RPM的應用潛力,我們可以看到2021年12月,美國AT&T與韓國三星聯手與數位健康新創公司Qure4u合作,發起了一項監測高血壓患者的計畫;同一時間,RPM軟體平台Somatix也在9月獲得德國T-Mobile加速器的支持。
另外,大型科技公司Apple當然也不會缺席,2021年6月發布了應用Apple Watch收集生醫安全數據的系統,外界預計不久後,它們還會推出針對血糖、血壓、體溫等身體數值的追蹤功能。同樣的,Google、亞馬遜和微軟已開始在他們的消費設備上提供RPM服務,包括Fitbit、Nest、Azure Kinect及Halo等。未來藉由科技大廠的龐大用戶數據,還能有助RPM開發預測焦慮症或憂鬱症發病的產品,實現技術發展的另一里程碑。
再者,像是美國大型電子零售業Best Buy在2021年10月也斥資4億美元收購了提供RPM設備和數據平台的新創公司Current Health,他們將店面導入RPM服務,讓銷售現場同時也是實體的護理站,並協助管理雲端數據;臺灣業者也不例外,2月中旬,工研院甫宣布與鴻海、臺醫光電簽訂合作意向書,希望能規劃打造「遠距照護即時監測整合平台」,找到更多生醫產業新價值與市場機會、布局國際。可以這麼說,這類相似的結盟與合作,都源於Covid-19的大流行,讓RPM成為非醫療保健業者進入醫療領域競爭的跳板,雖然專家預料短期內恐會受限於各國醫療法規而提升各行業的進入門檻,但可以確認的是遠距醫療的拓展,已從過往偏鄉或年長者需求轉移到大多數人身上。
人工智慧、電子支付、加密貨幣、NFT、生物醫療、電動車、車用電池、ESG、能源、零售科技、食品科技、元宇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