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總體趨勢 從國際趨勢檢視我國再生能源發展現況與策略藍圖
鄒逸錚 (2020/06/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6期》
因應國際情勢與能源環境的快速變遷,全球正處能源轉型的關鍵時代,使用再生能源已為不可或缺的選項,亦為全球共同關注的課題。為順應能源轉型趨勢,並加強能源自主與確保能源多元,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再生能源已成為我國在經濟與環境政策上的發展方向。自2017年起政府陸續透過相關法規及配套措施的修正與建立,健全再生能源之發展,並訂定非核家園及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目標,開啟我國能源轉型新紀元。因此,如何透過具體之再生能源發展路徑,以確保電力穩定供應無虞、兼顧社會大眾享有低碳、可負擔、可靠的能源使用,達成能源轉型與非核家園願景,為當前重要之議題。
國際再生能源市場發展現況與趨勢
(一)全球再生能源推動制度脈動
根據2019年21世紀再生能源政策網路研究機構(Renewable Energy Policy Net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 REN21)統計,至2018年全球再生能源政策推動焦點乃集中在發電部門,全球共有135個國家以推動再生能源電能政策為首要目標,較2017年128個國家增加七個;運輸部門再生能源政策推動並未持續增加,維持與2017年一樣70個國家;而2018年只有20個國家制定再生能源熱利用政策,相較 2017年24個國家減少四個。整體來看,全球再生能源政策推動仍主要集中於再生能源電能,透過政策目標的設定、友善再生能源融資環境與制定再生能源獎勵配套措施等,加速各國再生能源的發展。
全球常見的再生能源電能推動制度主要有躉購制度(Feed-in Tariff, FIT)、競標機制(Tendering),以及淨計量法(Net Metering)。隨著再生能源技術漸趨成熟帶來之成本下降,為鼓勵再生能源朝市場競爭發展,再生能源競標機制持續在各國擴散中,2018年已有48個國家以競標機制取代躉購制度。例如2018年中國針對公用事業規模及小型分散型太陽光電改採競標機制取代補助;美國海洋管理局持續辦理離岸風場的開發競標,至2018年已有15個風場實施競標機制。此外,部分國家為維持國家產業供應鏈的競爭力,特地將競標機制與國產化連結,例如印度要求太陽光電競標,應包括至少50%的零組件來自本地製造。
雖然競標機制在各國中逐漸興起,但躉購制度仍居目前再生能源電能推動政策的主流地位,2018年採行躉購制度推動的國家計有111國,各國針對尚未發展成熟或新及再生能源技術皆仍透過躉購制度進行扶持鼓勵,以協助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例如瑞士增加地熱發電躉購制度,越南提高陸域和離岸風電躉購費率鼓勵發展。
(二)再生能源成本變動趨勢
根據2018年國際再生能源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IRENA)報告指出,過去十年間,各項再生能源技術因經濟規模、技術優化等因素,發電成本大幅降下, 成本競爭力大幅提升。其中水力發電、地熱發電及陸域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技術之發電成本,已介於化石能源發電成本之間。
能源轉型、再生能源、非核家園、太陽光電、離岸風電、躉購制度、競標機制、綠電交易、氣候變遷、發電成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