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金門工商休閒園區案例分析
蔡志良 (2009/09/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9期》
在政府積極推動「兩岸和解」之下,位處兩岸交界地區的金門,從小三通必經門戶中,在兩岸直航更加頻繁的同時,金門如何在未來扮演兩岸交流更重要的角色?據此,金門縣政府採用「促參模式」,選定金門尚義機場附近之公有土地,期望能有效吸引民間投資開發,打造金門成為兩岸免稅購物天堂,帶動金門未來發展的新契機。
本文以「金門工商休閒園區」開發之背景與基地為主軸,並介紹本案在招商成功後,民間投資人對於本BOT案例所衍生之相關課題,提供未來類似的BOT案在規劃上之參考。
金門過去與未來展望
(一)金門的過去:僑鄉文化與戰地
金門島位於福建東南之廈門灣,早於晉代(西元317年)之即有移民開拓於此,繁衍生根,至宋朝(西元1068~1085年),金門首次納入中國行政版圖。歷經宋代朱子教化,島上人文蔚起,文風鼎盛,歷代科甲鼎盛,進士級之人才輩出。
與當今之台灣或中國大陸相較,金門保留更加完整之閩南文化,包括具體的傳統建築、文化史蹟,以及形而上「慎終追遠,敬天法祖」之思想與純樸敦厚的習俗。此一影響力更擴及由本地開枝散葉而出之金門僑民,遍布世界各地之金僑,在僑居地之政經地位崇高,而返鄉祭祖之習俗經年不墜,僑會組織之團結緊密更是為人稱道。
金門之名與戰略地位密不可分,因地位內捍漳廈,外制台澎,實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故取名為「金門城」,為重要的海岸門戶。而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國軍自大陸進駐金門之後,歷經古寧頭、93砲戰、823砲戰等多次戰役,屹立不搖的金門是台澎的屏障,卻因此受限於近40年的軍事管制,迄民國81年解除戒嚴還政於民,戰地氣氛方告終止。
(二)金門的未來:特色觀光與門戶
過去因為戰略因素限制了發展,讓金門得以保留特殊史蹟以及自然風貌,有別於對岸廈門之更為優美的自然風貌,以及不同於台灣的淳樸悠閒,豐富的文化樣貌、完整的文化保存亦促成金門人的光榮感。因此島嶼的人民應該往外望向廣闊的海洋,而非眼前的岸邊。
因應兩岸局勢逐漸緩和、開放觀光商機、就業及社會福利增加,加上金門酒廠民營化採家戶配股方式等因素,雖然人民平均所得低於台灣之水準,卻因為釀酒而成為少數財源無虞之離島地區。為發掘金門的利基,得以重新茁壯成長,需仰賴完整的配套與執行能力。
與同樣位處沿海的香港澳門相較,金門主要所轄面積約150平方公里,包括最大之大金門島134平方公里、其次小金門(烈嶼)約14.6平方公里,單獨而論,難免有偏處一隅,孤懸海上之憾。但是香港本島之面積僅約80平方公里,但以九龍半島、新界及廣東為腹地,在缺乏天然資源之條件下,香港勝在以開放政策主導和人民的努力下,成就高度密集發展之商業服務特區與金融重鎮。
BOT案例、金門發展、離島建設、招商引資、免稅商店、觀光產業、投資配套、民間參與、制度設計、公私協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