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安全機能性產品產業價值鏈之優化整合與加值推動計畫效益評估
余祁暐 (2020/03/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3期》
農產品的根本用途是作為糧食、提供營養。然而,中國傳統的食補與膳食療養,亦是源自農產品,只是這些食材原料經過百年,甚至千年的群體經驗,顯示具有特殊保健功效,在今日科學的驗證下,可以進一步發展預防醫學。國內外保健食品市場每年平均成長率皆達5~6%、超過經濟成長率,其中,以傳統食品型態呈現者約占一半,顯示農產品不論作為機能性食材或保健食品原料皆具有發展潛力。
有鑑於此,行政院於2016年「台灣生物經濟產業發展方案」中,將機能性農產品列入農業六大重點產業之一,用以因應自由化貿易進口之低價農產品競爭,以及為人口老化與醫療支出攀升的問題,提供一種可行的緩解方式。因此,建構生產安全農產品體系確保食品安全,並配合新農業政策中推廣友善環境耕作系統,建立農業典範、提升農產行銷能力,例如增加內外銷多元通路,擴大農業價值鏈以穩定農民收益。
據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發展安全無毒且具功效實證的機能性原料與產品,執行四年期計畫,匯聚各農業試驗改良場能量,與產學研醫跨界合作,執行「安全機能性產品產業價值鏈之優化整合與加值推動」計畫,開發超過20項作物,發展抗憂鬱、延緩老化、視力保健、調節代謝症候群、外用產品等機能性素材,為能達到執行目標,建立計畫診斷輔導與成果績效檢討機制,定期追蹤檢視所有細部計畫,以作為加強輔導、滾動式經費調整的依據。同時導入產業化思維,透過廠商調查掌握產業需求以進行產學媒合、籌辦國際參展以提升研發成果國際能見度、規劃優化量產製程與循環利用生產,並研析機能性原物料產業鏈與產品加值做法以提出策略建議,強化此計畫之執行效益、推動研發成果產業化。
於此同時,亦建立機能成分分析、生理功效驗證、原料及產品之毒理/安全性分析驗證等平台,以服務相關產業。該計畫自2016~2019年執行四年期間,透過機能食譜設計與食材特色說明,結合食農教育、產地旅遊等推廣活動,增加國人對國產機能性作物的認識與運用能力,如此可以同時促進農業產值與國民健康的提升(圖1)。
圖1 計畫研發標的之金字塔價值鏈
計畫簡介
(一)緣起
根據台經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推估,國內生產總值中有20%與健康產業相關,其中11%是農產品從生產到餐桌的過程。農產品如同「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所說:「你的食物就是你的醫藥」(Let food be your medicine)。而在3,000年前,中國周朝便重視以飲食預防疾病和保健養生之道,並設立「食醫」,將其列為眾醫之首。如此顯示,醫食同源的觀念中外皆然。
2015年全球保健食品的市場,根據GIA估計達到2,434億美元,平均每年成長率為5~6%;其中,傳統食用型態的機能性食品及飲品產值占了整體的62%。2015年我國保健食品的市場規模,依食品工業研究所推估為新台幣1,155億元,平均每年成長率亦為5~6%,高於經濟成長率,其中以傳統食品型態呈現者則約占一半。
安全機能性產品、產業價值鏈、農業科技、健康產業、進口替代、地產地消、科技產業化、食農教育、產學研合作、保健食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