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對亞洲政治之影響
唐開太 (2009/02/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2期》
亞洲國家密切關注歐巴馬政策布局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由民調一路領先的歐巴馬(Barrack Obama)獲勝,對美國政治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早在民主黨初選過程中,歐巴馬與希拉蕊(Hillary Rodham Clinton)纏鬥多月,即已博取眾多新聞版面,世人多在臆測,美國究竟會首度出現女性總統,抑或黑人總統。俟歐巴馬出線後,兩黨的激烈競爭,加上遭逢世紀金融風暴,更使美國人民思考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總統。歐巴馬的當選,反映了美國選民認知的是麥肯屬於過去的英雄,在遭逢重大金融危機,歐巴馬提出「希望」、「改變可以發生」,顯然較易被選民接受,且可能改變與改造美國的未來(注1)。
但是,布希政府執政八年,也留下一些困難與挑戰,留待歐巴馬解決,包括如何解決全球金融市場危機、美軍撤出伊拉克之時程、北韓與伊朗的發展核武問題,以及如何因應崛起的中國等。新總統的外交政策勢必要告別強調「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的布希主義,大幅改弦更張,其如何進行政策布局,除攸關美國未來世界地位之外,也影響全球政經局面。特別是在亞洲方面,歐巴馬以其跨族裔的色彩,加上曾有在印尼和夏威夷的生活經驗,亞洲國家對其政策方向抱持若干期待。而亞洲近年在國際舞台政經實力的崛起,也是美國無法忽視的地區。因此,歐巴馬的政策方向與布局,不僅是為亞洲國家密切關注的重點,也是影響亞洲政治的重要因素。本文的鋪陳方向即是要從美國新總統面臨的政經挑戰談起,接著分析歐巴馬在當選前後的政策主張與作為,研判其將如何建構亞洲戰略,繼而討論亞洲地區的回應,以及探索亞洲政經局面對台灣所呈現的機會與挑戰。
美國總統歐巴馬面臨的挑戰
歐巴馬就任總統前後,美國面臨多重外交及國家安全方面的挑戰,包括:(1)如何因應金融風暴;(2)如何進行伊拉克撤軍;(3)如何延續反恐政策;(4)如何處理北韓與伊朗發展核武問題;(5)如何因應與俄羅斯、中國等潛在競爭者的關係;(6)如何改善與拉丁美洲國家關係(包括如何結束對古巴禁運);(7)如何接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特別是面對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浮現的風險。這些挑戰中有多項都存在於亞洲。基本上,美國在世界上的對手及國際事務的複雜性都有增無減,而新政府的決策對未來幾十年都會有深遠的影響(注2)。
因次貸危機引起金融海嘯,繼而可能觸發1930年代以來最大的全球經濟衰退,是歐巴馬將面對的最大挑戰。過去美國金融市場充斥衍生性金融商品,終至釀成金融海嘯,歐巴馬勢必要延續布希政府因應政策,協助重點金融機構紓困,並增加若干管制措施;此外,歐巴馬承諾將推動195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投資」,藉興建道路、橋樑和公共建築和工程,以創造就業機會,振興經濟;同時,歐巴馬也關注汽車產業的窘境,贊同國會有條件援助汽車廠商的作法(注3)。但是,他一上任就要面臨史上最大財政赤字及國際金融風暴,需要正確的政策並與各國密切合作,美國能否在國際間維持獨霸地位,也是重大挑戰。
而布希政府最引以為傲的反恐政策,現在要如何善後,是歐巴馬必須承接的爛攤子。歐巴馬的挑戰是如何修補因伊拉克戰爭造成美國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裂痕,在技術層次上,最大問題則是要如何把近14萬5,000人駐伊美軍大部撤回,而不影響伊國安全。若美伊無法於2008年底前簽署軍事協議,且聯合國不再重新授權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進行維和,美軍將無權駐留伊國,而這也是布希總統於2008年12月24日飛往伊拉克訪問,並與伊國簽署駐軍地位協議的主要原因之一(注4)。可預見的是,未來歐巴馬與國會間仍將就此上演多場角力。
此外,美國情報官員指出,全球金融危機惡化造成的經濟動盪,升高了爆發恐怖攻擊的風險,一則是巴基斯坦和某些中東國家,因西方國家將削減國防、情報及援外經費,削弱當地國家肆應新一波安全威脅的能力,二則是激進團體正在刺探美國變弱的國境防禦,找尋國防系統的缺口。許多研究恐怖活動的官方與民間專家均表示,金融危機讓「基地」國際恐怖網絡有機可乘(注5)。而近期印度孟買發生針對美歐人士的恐怖攻擊事件,可能使歐巴馬無法順利擺脫反恐政策的牽絆,而需擬定適切政策。
歐巴馬、亞洲政策、金融危機、伊拉克撤軍、反恐政策、核武擴散、中國崛起、美日同盟、台灣定位、亞太戰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