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東協五國產業投資機會分析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東協五國產業投資機會分析

鄭漢榮、王睦鈞  (2013/12/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2期》

   東協為全球人口總數第四大地區,年輕人口與中產階級均預期會大幅成長,可望帶來充足的勞動力與消費人口。此外,過去十年東協是吸引外資流入成長最快的區域之一,主因是年輕化的人口結構,強勁國內消費與穩定金融政策。中國享受20多年的人口紅利即將枯竭,反觀東協擁有較高的人口紅利、接近六億人口的內需市場,以及積極與周邊地區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使東協經濟前景相當看好。

   在此趨勢下,周邊國家無不積極掌握投資東協的機會,以日本為例,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公布20131~7月對外投資數據,日本對東協國家的投資113億美元,是同期對中國投資的兩倍。對台灣企業而言,前進東協所面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去?」的是非題,而是「哪裡是產業利益最大投資地點?」的選擇題,包括東協各國在生產投入面的成本評估,例如:資本、勞動、原材料與中間財的供應情形、各國對於產品運輸與物流的支援狀況,以及市場需求等。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簡介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是由英國瑞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 John Dunning教授1977年所提出。該理論認為企業必須同時具備擁有優(ownership advantages)、內部化優(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和地點優(location advantages)才能從事有利的海外投資活動。
(一)擁有優勢

   擁有優勢係指企業可以搶得海外市場占有率及獲得利潤的優勢,例如:企業擁有無形資產,諸如生產管理面、技術know-how或市場行銷面所產生的優勢,或是企業規模經濟所產生的優勢。
(二)內部化優勢

   內部化優勢係指企業為降低交易成本,將某種功能編入企業內所產生的優勢。例如:設立當地子公司,將海外活動內部化。
(三)地點優勢

   地點優勢係指投資地點所擁有的優勢,企業只能適應和運用這項優勢,主要包括作為生產地點的條件,例如:自然資源豐富或便利地理位置等,以及該國的政治經濟制度,政策法規等基礎設施。


東協五國的地點優勢分析

   根據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投資地點產生優勢的要素包含生產投入、產品運輸與物流,以及產品需求等。各層面的優勢來源說明如下:生產投入面,應當考量投資地點取得資本、勞動、原材料與中間財等生產要素的便利性,及當地基礎建設的供應程度—(1)資本方面,每個國家吸引外資優惠的要求與政策穩定性大不相同,影響投資地點的優勢條件(2)勞動方面,勞動人口充足且低所得水準的國家,其勞動薪資水準通常也會較低。然而只比較勞動薪資是不夠的,勞工的生產力與品質也必須列入考量(3)原材料與中間財方面,如果可以在投資地點獲得供給,就可以節省成本,特別是已形成產業群聚的地點(4)基礎建設方面,則包含電力、水與其他能源,及工業區服務等層面。

   產品運輸與物流面,則可由比較各國硬軟體方面來評估,包括硬體方面的運輸基礎建設,與軟體方面的海關運輸效率等。至於產品需求面,優勢來源將依產品屬性而有所差異,若產品屬性為消費財,那麼國內市場規模將是關鍵;若產品屬性為資本財或中間財,就必須考量產業聚落的密集程度。

東協市場產業群聚泰國投資環境越南供應鏈台日產業合作人口紅利貿易戰略佈局製造業轉型區域經濟整合自由貿易協定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