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文化貿易策略分析:以英國、韓國為例
盧俊偉 (2015/10/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10期》
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特徵,偏重於內需導向。而近幾年整體文創產業的營收成長速度出現放緩情況,顯示內需市場支持文創產業持續成長的邊際效果正逐步遞減;此一方面表示國內的文化消費有待提振,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若能拓展海外市場商機,將有助於增加文化創意產業的成長動能。
觀察目前全球主要文化創意產業大國或發展較為強勁的國家,皆將拓展海外市場納入其未來重要發展策略之一,強調出口導向策略;希冀藉由內容/創意產業的海外輸出,帶動國家整體形象價值提升,並使內容/創意產業未來成為引領國家經濟成長的策略性產業。而各國之策略做法亦可提供我國文創產業未來邁向國際市場之策略參考。
英國的創意產業與韓國的內容產業皆是目前全球文化貿易較為強勢的國家。英國過去提出的「酷不列顛」或「酷英國」(Cool Britannia)概念,也被其他國家效仿,例如日本提出的「酷日本」(Cool Japan)。韓國的韓流也隨著K-pop、K-drama、K-beauty、K-fashion、K-food等熱潮,21世紀以來已席捲亞洲市場,K-pop目前也風行至歐洲和美國市場,逐漸成為具有全球化意含的內容產業輸出模式。在文化貿易領域許多國家皆奉行「文化例外」(cultural exception)的環境下,英國與韓國在文化貿易上的強勢表現也廣受國際矚目。
韓國:韓流擴散及政府對應策略
依據韓國內容振興院(2011)的看法,將韓流區分為三波週期(表1),包括:第一波韓流形成期(1990年代末期至2000年代初期)、第二波韓流深化期(2000年代中期)、第三波韓流多元化期(2000年代後期)。
表1 韓流之階段發展
(一)第一、二波韓流
韓國1990年代末期所開啟的第一波政策扶助出口的主要對象為電影產業。不過此時期韓國電影產業正處於在本國市場逐步崛起的初期階段,對外輸出能力較弱,再加上其國內電影銀幕配額制尚未放寬,各國對於影視產業出口多採「文化例外」的主張,因此,此時韓國電影產業輸出的情況並不明顯。而且如表1所述,1990年代末第一波韓流崛起的主力係來自電視劇,與政府的政策重點協助產業不同,因此第一波韓流的崛起並非受益於政府政策所造成。
文化出口策略、韓流政策、英國大翼計畫、創意產業國際化、文化外交、自由貿易協定、內容產業合製、電子商務行銷、文化經濟發展、國家品牌推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