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我國製造業生產力趨勢評析
李長泰 (2020/07/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7期》
我國近年來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希望藉由產業政策引導國內產業進行升級,帶動國內投資與生產力成長。一國的經濟成長,是指該國實質總產出或每人平均實質國民所得持續不斷增加的現象,通常所謂經濟成長率是指「實質總產出」或「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年增率。從經濟學的角度觀之,學理上要推升產出成長,一方面可經由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可透過提高要素運用的效率,如生產技術、流程的進步,來提高每單位要素能夠產出的數量(也就是所謂的生產力提升),進而達到在投入要素沒有增加的情況下,使總產出成長。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rugman在1994年《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上發表一篇名為「亞洲奇蹟之神話」(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的文章,說明當時東亞國家除了日本之外,經濟的高度成長是由資源動用(Mobilization)的成長快速,使用資源的效率(Efficiency)卻沒有大幅成長(即每單位投入的產出沒有顯著增加),而一味的增加投入要素,會發生邊際產出遞減,成長受到限制將無法避免,因此真正的經濟成長,需要提升每單位投入的產量,才可使一國的經濟不斷的成長。此外,Young (1995)也透過亞洲四小龍(香港、新加坡、韓國、台灣)的數據,估計四國各自的總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發現在1966~1990年期間,亞洲四小龍國家的總要素生產力成長率均明顯小於經濟成長率,為Krugman的說法提供了更有力的數據支持。
鑒於台灣地狹人稠、資源有限,隨著經濟發展、製造業成長也同時造成資源使用快速擴張。此外,面對亞洲國家紛紛加入區域性自由貿易組織,台灣過去製造業貿易量雖大,但在各國產業鏈逐步完成縱向與橫向整合後,逐步增加競爭優勢,加上近期各國紛紛推出產業升級政策,使我國製造業面臨更嚴峻的國際挑戰。而產業穩健成長對帶動國家經濟發展與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貢獻,為有效配置生產資源,合理規劃產業發展路徑,如何透過政策引導,提升製造業每單位投入要素可創造之產出,讓經濟成長不僅僅是靠增加資源投入,將是政府必須正視的重要課題。
我國要素生產力概況
多因素生產力(Multifactor Productivity, MFP)為總投入相對於總產出之比率,是分析各類生產資源運用效率之指標,除可補充先前所編部分因素生產力(勞動生產力或資本生產力)之不足外,並可作為研究實質所得、就業等變動狀況之參考指標,其變動趨勢更可供為研究技術變遷、外銷競爭能力與生產成本負擔等之重要參據。此比例如有成長,表示產出之增幅超過原始要素投入之增幅,其原因相當多元,包括技術變遷、研發創新、經營管理能力改善、投入品質提升、規模報酬、產業結構改變及易受景氣波動影響之投入要素運用效率等。一國經濟之成長,雖可透過投入增加來促進,惟若過度依賴要素投入之擴增,而無MFP之增進,在生產資源有限情況下,經濟成長將受到侷限。
製造業生產力、總要素生產力、台日比較、資源利用效率、產業升級、要素投入、經濟成長、技術創新、生產效率、政府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