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韓國流行音樂經紀公司從0~100的經營策略——以S.M.娛樂為例
劉翰璋、王偉鴻 (2014/04/20) 《台經月刊第37卷第4期》
從娛樂內容產業輸出來看,當前亞洲國家真正能成功打入歐美市場的仍以日韓兩國為主,華人仍只有零星藝人能成功進軍美國娛樂市場,其中又以具備「武打功夫」藝人最為成功。
日本以輸出電玩和漫畫內容產業為主(注1),日本漫畫內容的全球化是透過網路傳播,與近期國際大量的動漫與同人展形成推波助瀾之效。日本雖然也有許多優質的藝人與偶像團體,但多年來卻苦於無法敲開美國流行音樂大門。
韓國雖是文化產業追趕國,在1990年代才開始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直到2000年就已有初步成果,形成所謂的韓流熱潮。第一波韓流以韓劇為主,透過系列韓劇席捲整個亞洲市場,比如「冬季戀歌」,至於第二波韓流肇基在韓國流行音樂的K-Pop,也就是所謂的韓流2.0。對此,K-Pop如何成功攻占亞洲市場且逐步打入歐美,將是本研究論述的重點(注2)。
創新的經營模式
本文將以S.M.娛樂公司作為個案分析。整體來說,K-Pop的成功可歸功於韓國經紀公司導入的創新經營模式,其經營模式不僅是打造出眾多具國際水準的藝人與團體,同時也帶動韓國流行音樂產業搶攻全球各區域市場。韓國目前有三大經紀公司S.M.、Y.G.以及J.Y.P,又以S.M.娛樂為首,S.M.成功將韓國流行音樂帶進全球市場,成為韓流2.0的幕後推手。
本文發現韓國娛樂經紀公司的成功因素約略如下:(1)由於意識到韓國及韓語市場規模太小,這些娛樂經紀公司從一開始就將目標鎖定在國際市場,而非亞洲區域市場,這也是韓國模式與日本模式最大差異點;(2)韓國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影響導致內需大幅衰退,2000年以降國內音樂市場面臨實體唱片銷量大幅衰退危機,業者體認到單純依賴國內市場及實體音樂將無法生存。由於這份危機意識,迫使S.M.為首的經紀公司從一開始的目標,就把旗下藝人往國際舞台推動,關鍵就在於如何提升藝人的品質。
S.M.創辦人李秀滿在上述環境背景下參考日本典型的明星培訓過程,加以流程創新改良成為所謂的「360度商業模式」,本文將其稱為「從0~100的經營模式」,逐步發展娛樂經紀公司的核心競爭能耐,藝人培訓系統又稱為「文化技術」(Culture Technology,以下簡稱CT),可在練習生選秀後,透過CT技術加工製造出大量的國際級藝人與團體。
S.M.價值創造過程:從0~100的經營模式
S.M.現任社長金英敏表示:「製作明星就像打造鑽石一樣。首先公司需要找到一顆好鑽石,然後經過最好的包裝過程,最後把它推出在賣得最好的市場,這就是我們的商業模式」(中央日報,2011.2.20)。
從0~100的經營模式意指經紀公司如何從發掘新人、培訓、製作一直到行銷與推廣階段,一條龍全權負責的系統化技術。換言之,S.M.不會去培養已具備歌唱實力與經驗的歌手,公司的人才培訓目標是放在尚未嶄露頭角卻具有潛力的新人,讓新人必須配合S.M.所規劃的系列課程風格,透過S.M.的CT培訓系統所培訓養成之藝人,通常不僅在歌唱實力方面獲得讚賞,還會以多才多藝的全方位藝人來獲得粉絲肯定(Kim, 2007)。
K-Pop、文化技術、偶像經紀、全球行銷、娛樂產業、韓流經濟、數位音樂、跨國選拔、粉絲經濟、經紀模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