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評析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脈絡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評析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脈絡

胡雲華(作者為浦東新區行政學院經濟教研室副教授)  (2011/10/06)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0期》

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科技發展,當前新能源戰略已日益成為西方發達經濟體應對金融危機、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主導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主要方式與手段。對中國而言,發展新能源產業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持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和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近年來,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間,中國順應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浪潮,採取一系列政策與措施,有效推動了新能源產業的飛速發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總體規模擴張迅速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新能源已形成產業門類日益齊全、總體規模龐大、部分產業技術具有世界領先水準的發展態勢,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首先,以核電而言,自2007年以來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成為全球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經濟體。截至目前,中國已核准建設34台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3,692萬千瓦,其中已開工在建機組達25台,裝機容量達2,773萬千瓦(注1),核電的快速發展不僅有助於環境汙染的改善,也可以有效舒緩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其次,風電發展速度同樣取得驚人的成就。據相關資料顯示2005~2009年,中國風電裝機量年均增長率高達133%(注2),2010年底風電裝機容量達到4,000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二,並將很快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生產國。據中國評論新聞網資料顯示,目前全球平均每三台新安裝的風電機組中則有一台在中國。同時,「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建設進展也相當迅速,從內蒙古、新疆到江蘇的沿海與近海地區,共有24個省、自治區建立了自己的風電場。2010年,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投入營運,成為迄今歐洲之外的第一個海上風電場。此外,其他類型的新能源產業也取得積極的進展,如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2005~2009年,產量年均增長率達123%(注3),總量已占全球四成;再如,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達到1.45億平方米,沼氣年產量達到130億立方米,上述均居於世界前列(注4)。

(二)部分關鍵技術有所突破

「十一五」以來,針對新能源產業核心技術缺乏的困境,中國開展一系列技術突破舉措,在新能源發展某些關鍵技術方面解決部分的瓶頸,並啟動了一系列產業化推廣示範工程,加速了新能源技術的開發應用及產品的市場化。

首先,在風電和太陽能技術方面,具備了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如風電領域,目前中國已掌握1~3兆瓦雙饋式變速恆頻風電機組系列的核心設計技術,已實現自行設計開發的1.5~2.0兆瓦風電機組葉片,於中國國內整機廠商的批量生產。又如太陽能光伏發電領域,中國目前已形成了兆瓦級聚光光伏電站的自主設計能力,還有多個十兆瓦級別的荒漠併網光伏電站正在設計建設中,關鍵性技術的突破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大規模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在大型成套設備製造方面的某些領域也已具備了自主創新能力。以核電成套設備為例,目前中國已基本實現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關鍵設備的自主設計製造,全面掌握了二代改進型壓水堆核電技術,並實現了批量化、系列化的生產。一些關鍵設備的製造技術研發也進展順利,如AP1000三代壓水堆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示範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溫氣冷堆CPR1400等先進核電技術研發工作,已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中國通過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系統化實驗,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核電成套裝備研發製造基地。此外,在太陽能電池、潮汐發電等成套設備方面,也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新能源政策風電裝機光伏發電技術創新產業鏈整合補貼政策電價制度產學研合作可再生能源市場節能環保戰略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