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改善亞太區域性別落差之挑戰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改善亞太區域性別落差之挑戰

陳文彬  (2020/01/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期》

   二次大戰後性別平權議題開始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關注議題主要大部分集中於婦女在經濟的地位,也因此世界經濟論壇在2006年開始以「性別落差指數(Gender Gap Index)量測各國性別不平等的狀況指數,其中有四大指數:經濟參與和機會、教育程度、政治參與、健康與生存。在世界經濟論壇提出性別落差指數後,建立了全球討論落差議題的量化依據。而由世界經濟論壇每年出版的《全球性別落差報告》亦強調女性的經濟角色,其提及女性是國家或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元素,不僅僅是女性所代表的消費力量,還有在國家或企業中所扮演的溝通及領導角色,所以女性賦(empowerment)所需的成本可以被視為對競爭力的長期投資。雖然以當前的情況來看,政治參與不僅是最不平等的面向,也是各國之間差異最大的項目,但由於政治參與涉及國家內部政治問題,較難透過普遍性倡議提升,因此當前討論性別落差主要聚焦經濟參與的機會,以及相關的教育問題。

在經濟參與和機會中,勞動參與率、薪資公平性、工作所得是較常提及的問題,特別是1970年代之後,教育的普及和經濟的發展使得女性的職業範圍變得更廣,許多女性開始參與原本被男性主導的工作,但從數據來看,還是會發現男女之間的薪資存在著巨大的鴻溝。以美國為例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的數據顯示,全職工作者中女性平均只得到男77%的薪資。即使過濾掉教育程度和職位不同的差異,女性仍只能拿91%的薪水。另外因為女性受到家庭社會期待,使得女性勞動參與率始終偏低。以日本為例,在安倍推動「女力經濟」政策前,日本女性就業率只66%,遠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的平均值。而且日本工作女性中有60%從事兼職或臨時工作,這些女性在工作中大多無法獲得公平的工資或社會保障福利。因此如何解決勞動參與率偏低與薪資公平性問題,成為當前回應性別落差的重要課題。

除經濟參與和薪資之外,教育議題也是性別平等的重要議題,因為教育問題同時也影響經濟參與的機會,在美國女性的教育程度早已超越男性,但女性所得的薪資仍然不及同等學歷、甚至較低學歷男性的薪資。喬治城大學經濟學家卡內維(Anthony P. Carnevale)在《時代(Time)雜誌投書分析:會造成如此差異的原因,在於女性在大專教育時大多數選擇畢業後經濟參與機會較低的領域。她們通常就讀教育、心理、社工等,而非未來前景較為優越的電腦或工程科系。因此,如何在教育上提供予女性更均等的機會,亦是弭平性落差的重要因素。

針對亞太區域性別落差在經濟面向上的發展,本文擬先說明全球與本區域相關討論的主要歷史脈絡,其次從上述脈絡中檢視區域性別落差的現況,最後則歸結到亞太地區在處理性別落差時所面對的困境與當前策略。
 

全球及亞太區域對性別落差的討論進程

性別平權議題在全球的探討始於二次世界大戰後,1945年在舊金山簽署「聯合國憲章」起,聯合國即承諾促進婦女地位1946年在經濟社會理事(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下成立婦女地位委員會Commission on the Status of Women,以下稱婦女委員會)。婦女委員會成立後著手從事龐大的研究與民意調查,藉以評估全世界的婦女地位,並蒐集關於婦女法定地位、受教權、工作機會以及公民權利的相關資訊。調查發現,婦女受貧窮影響的比例極高,因此婦女地位委員會便著重於婦女在社區和農村發展、農業工作、計劃生育等方面的需求,以及科技對婦女的影響。婦女委員會也鼓勵聯合國擴大提升婦女地位的技術援助,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

性別落差女性經濟賦權APECSTEM薪資差距性別主流化婦女勞動參與性別刻板印象女性企業家包容性成長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