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循環農業之發展策略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循環農業之發展策略

陳琪潔  (2017/06/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6期》

   工業技術的普及與進步,為人類帶來了嶄新的製造模式及蓬勃的經濟發展,然而在享受經濟成果的同時,水與空氣的汙染、溫室效應等各式各樣的環境問題逐漸浮現。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農業的發展與自然界的生態及環境關係最為密切,農業發展構面與糧食安全、生態保育、經濟發展等具有關連性及多面向的價值。因此,環境永續與農業發展息息相關,而循環農業則作為兼顧農業發展與生態平衡的生產模式,為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策略規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永續發展趨勢下的農業變革
(一)聯合國對農業永續發展目標之建議

   近年來國際永續發展歷經數個重要的里程碑,聯合國於2015年發表永續發展目(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2030年願景,為全球永續發展帶來新的方向。永續發展目標涵蓋的面向相當全面,其中亦包括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的農業發展(附表)。針對糧食與農業相關議題,永續發展目標提出「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並研提細項目標,旨在達到農業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平衡。

 

   永續發展目標與農業發展相關範疇

(二)兼顧環境永續與農業發展的循環農業

   循環經濟體系大致可分為工業循環及生物循環兩大面向,而循環農業可串連兩者,擔任整合生物循環及工業循環的角色,成為回收各產業生質廢棄物再利用的平台。循環農業可兼顧生態保護、經濟價值、人類生活,建構融合永續發展理念的農業模式。

   農業本身原即可自成生物循環體系,在生產過程所產生的廢棄物,如植物修剪及採收產生的殘枝落葉、菜葉、果皮,以及食用後產生之廢棄物等,皆可藉由發酵轉變成有機堆肥,重新再應用於農業生產過程。除了製成有機肥料以外,尚可藉由先進的生物科技開發其他用途,如將畜產廢棄物與工業整合進行沼氣發電。


台灣循環農業發展概況
(一)當前農業發展現況

   依據農委會就我國農業重要指標之調查結果,2015年台灣地區耕地面積80萬公頃,台灣農戶平均耕地規模僅1.02公頃,屬於小農經營形態2014年年底台灣地區農業就業人口55.5萬人,其中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之比率4.9%。以經濟指標觀察,近年我國農業生產力與產品品質均持續提升,但相對於非農業部門的快速發展,農業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漸低2015年僅1.7%,統計農產品出48.8億美元,進145.2億美元。

   我國農業逐漸由傳統農業,轉型為生產高品質、高附加價值精緻農產品,以提高經營效率及國際競爭力,現在更為兼顧生態環境維護,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永續發展的平衡。為順應經貿國際化、自由化趨勢及環保潮流,農業政策不再僅著眼於產量,更要重視提高農業價值、確保農民收益、保障消費者安全、資源循環利用及生態永續等多元價值。

循環農業農業廢棄物生質能源沼氣發電魚菜共生植物工廠綠色農業資源再利用農業科技永續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