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經濟學者關心經濟政策必要的能力(下)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2/04/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4期》
培養綜合研判理論和實證研究的能力
熟悉個體經濟理論、瞭解人和社會的思想行為,並且在心中有一個描述經濟社會各主要因素相互影響的架構,經濟學者即可以在合理假設下有條理且不自相矛盾地思考各種經濟問題,包括各種因素變化或事件的可能影響,以及為達到某種目的所可能採取的政策。但這樣的思考仍常無法得到明確的答案。經濟研究常要用實證研究來提供一些理論研究和思考不能確定的資訊,不過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分別常是在很多的假設之下對實際經濟的簡化研究而已,因此都不見得能正確解釋和預測經濟的變化及政策的效果。所以政策思考者若能適當搭配理論和實證研究,常常可以互相支援而在有限的資訊、時間和經費等限制下,得到較為可靠的猜測因而得到較理想的政策。綜合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做法,至少在目前仍不是像理論和實證研究那樣有系統的學問,而可能要有較大膽的判斷或經驗。
單用理論可能不足以決定政策的第一個原因是理論一定做了一些假設,而這些假設卻不見得符合事實,因此常須實證研究來檢視某些假設是否恰當,或者不管假設是否恰當而直接用實證方法檢視該理論預測事實的能力。例如想決定要不要運用或相信簡單的貨幣數量說時,一個可做的實證研究是看貨幣流通速度實證上是否像該理論所假設的那樣相當固定,另一個可做的實證研究是直接看過去物價是否大致和貨幣數量同比例變動,或者做因果關係檢定等更複雜的統計分析。有這類實證做基礎,理論的主張才較可被相信和運用。
政策在理論之外還需實證研究的第二個原因是理論常只指出方向,而很多政策卻要有具體的數量。例如很多人都會講以價制量政策,要節約用電就該提高電價,但實際政策卻要知道電價提高多少才能讓用電量減到政策想達到的目的。若價格要提高極多才能有效減少用量,這種政策就可能因為有太大的副作用而不太能用。經濟問題很多都涉及數量,就算提高電價可以節約用電,決策者還是要知道大概提高多少才能達到想要的節電目標。想要藉貨幣升值降低貿易出超也要想好升值多少可降低多少出超,而不是無限地升值。
需要實證的第三個原因是有不少理論的結論是依某些參數的數值而定,例如需求彈性大於一時價格下降能使銷售金額增加,反之則會減少,而需求彈性是否大於一,這產品是否適合薄利多銷,卻常非理論分析所能決定,而需要實證研究來推估。又如在以雙占的假設分析貿易政策的理論裡,外國廠商對本國廠商漲價政策的反應係數大小不只會影響本國政策的成效,反應係數改變時本國的最適政策甚至可能由進口關稅變成進口補貼。在更複雜的理論及經濟模型中,政策效果常要依幾個參數間的關係而定,不只理論分析無法決定政策該怎麼做,實證研究也常難判定參數的關係到底是怎樣,只能提供一些可能有助於猜測的資訊。
經濟政策、理論實證、政策決策、經濟學者、實證研究、政策分析、數據應用、價值判斷、政策目標、經濟公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