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以地方政府作為用戶群代表擴大都會區可抑低需量做法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以地方政府作為用戶群代表擴大都會區可抑低需量做法

陳彥豪、盧思穎、張哲輔、楊宏澤  (2017/05/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5期》

   都會區用電集中,主要為服務業及住宅用電,而由地方政府負責管理的所屬行政機關建築、公共住宅、公有市場、區民活動中心、健康服務中心、汙水處理廠、停車場、公園、交通設施等,用電量約占地方整體用電的5~10%。受限於現行制度及技術門檻,多數都會區需量資源尚未能開發。隨著工業用戶尖峰負載抑低容量趨近飽和及智慧電表布建,都會區微小需量參與需量反應可擴大需量來源及穩定都會區電力供應。

 

序論

   台灣電力系統未連結其他電力系統,且規模較小,因此當備轉容量率低15%時,限電機率就會大幅提升。電力為都會地區高附加價值經濟活動主要動力來源,以台北市而言,台北2014年總用電162億度,相2013年成0.5%,總用電量約占全國用電量7.89%,主要用電類別為服務業用電、住宅用電及機關用電。面對如何避免未來缺電風險與都會地區所可能造成的巨額損失,是未來台北市都會治理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

   需量反應是在電力尖峰使用期及市場價格較高時,減少客戶的負載電量,以維持系統可靠度,避免停電和限電的情況發生。近年來,需量反應為了保持供電可靠度已經演變成動態資源,並提供價格緩解及配套的服務。因應台灣電力供應吃緊,為了降低尖峰負載確保供電可靠,台灣電力公司於2015年提出需量競價機制,目標為契約容量100MW以上高壓用戶,最低標售額50瓩的用電量。

   2015年台電公司啟動「用戶群代表(Aggregator)制度,藉由第三方找尋不同類型用戶彈性節電,目標為每年抑低時100小時、降20萬瓩的用電量。用戶群代表結合資通訊技術,整合可抑低用電量,讓用戶的用電更有彈性,也提高用戶意願,配合節約用電,組成一座虛擬電廠,降低全台尖峰負載壓力。

   隨著工業用戶尖峰負載抑低容量趨近飽和及智慧電表布建,都會區微小需量參與需量反應可擴大需量來源及穩定都會區電力供應。都會區用電集中主要為服務業及住宅用電,受限於現行制度及技術門檻,多數都會區需量資源管理尚未能開發。台北市住宅政策規劃於八年內興建五萬戶公共住宅,公共住宅未來將是市府永久資產。於新建公共住宅推動智慧電網可整合現有節能、創電、住宅政策,以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智慧服務、智慧場域為核心,善用區域資源擴大綠能使用、提高電力使用效能與節電意願、降低缺電風險,並可利用用戶集成商業模式帶動智慧經濟,建立未來都市能源規劃標竿。本研究提出以地方政府建構專屬能源管理系統作為用戶群代表,逐步促進都會區微小需量參與需量反應,擴大都會區可抑低需量來源的構想。

需量反應及虛擬電廠概念介紹

   需量反應是經與電力系統或電力市場情況協調後對用電量進行動態調整,透過需量反應方案的設計可促使用電量調整,以因應電力系統的要求協調電力使用。從電網營運商的角度來看,需量反應是淨減少或增加電網供應的電力服務,可透過多種需量反應資源類型的應用而得以實現,包括分散式發電、負載調度、儲能、及透過能源管理系統達到最佳能源使用效益,及其他能對電網供電產生淨變化的資源。用戶端需量反應類型可分為:(1)抑低尖峰負載(2)拉高離峰負載(3)策略性節約(4)移轉系統負載四種不同目的。

需量反應虛擬電廠智慧電網公共住宅用戶群代表電力調度負載管理能源管理系統分散式電源綠色電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