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知識密集型商業服務業發展政策——芬蘭成功經驗
李永正、劉翰璋 (2011/08/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8期》
相對於其他歐洲主要國家,芬蘭是小國,在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歷程中屬於後進者。在國內知識密集型商業服務(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的發展方面,由於芬蘭同時體認到本國的KIBS不論在質量、創新程度、國際競爭力都落後鄰近國家,以及急需發展和強化本國KIBS產業的重要性,在過去十年間進行了一連串思維、研究、政策、制度設計的變革。從最新可得的數據顯示(KIBS產業附加價值與就業人數),芬蘭這樣一個具有實驗性質的KIBS產業發展政策與制度設計是成功的。而本文的目的是在於藉由回顧與分析芬蘭的成功經驗,指出其中我國未來若欲發展KIBS產業,在準備(研究調查)工作階段、政策制度設計方面值得參考借鏡之處。
芬蘭認知KIBS的重要性
從1990年代中期,KIBS逐漸引起學界的興趣,並成為創新政策研究中一個重要的領域。主要原因是,研究發現KIBS不但是許多行業創新概念的主要來源、創新過程的重要參與者與執行者,更有助於提高創新的效率(Gallouj 2002, den Hertog and Bilderbeek, 2000; Miles, 1999)。
芬蘭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關注KIBS的議題,進行了一系列KIBS的調查研究計畫。計畫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芬蘭各地區KIBS的產業規模、成長的狀況,以及規劃它們未來的發展策略。在2000年時,KIBS對經濟轉型與創新系統的重要性被正式認可,芬蘭貿易工商部將KIBS列為未來主要關注與扶植的產業之一,並開始定期收集KIBS產業整體的數據與資訊。另外也針對KIBS中三個關鍵的次產業部門:軟體、會計、工程服務,蒐集更詳細的資料。這些資訊都會定期公布,以便芬蘭中央政府各部會、區域政府、產業協會、教育機構、利害關係人了解芬蘭全國KIBS產業發展的動態,以及擬定適當的發展策略。在2006年,芬蘭的經濟成長策略將KIBS視為國家創新系統關鍵的一環,以及提高創新系統效率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因此,芬蘭開始具體地推動KIBS的發展,在國家層次與各地區皆有一套完整的政策工具。以下將詳細介紹芬蘭推動KIBS發展的過程、政策與制度的設計。
國家層次的KIBS產業發展策略:創新服務計畫
芬蘭在過去20年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的狀況類似,逐漸從製造業轉變成為服務業主導的經濟型態。為了因應這個轉變,芬蘭資助研究與發展(R&D)的政策重點也有所調整。過去芬蘭科技預算只偏重在資助科學與技術的研發計畫,但是從2000年開始,芬蘭強調科技研發政策應該要轉向支援服務業的創新過程,因為整體服務業的創新與生產力提升是未來經濟成長的關鍵驅動力。
在2006年,芬蘭的國家科技與創新署(TEKES)根據先前針對歐洲KIBS的跨國研究(Erostat, 2004),規劃了一套名為「創新服務」(SERVE—Innovative Services)的五年(2006~2010,注1)的計畫。這個計畫總預算約1億歐元,其中50%由TEKES預算支出,其餘的由其他參與該計畫的公司提供。SERVE計畫主要的目的是提高芬蘭服務業的競爭力,以及鼓勵新興、具有國際化潛力的服務概念與商業模式的出現。在計畫初期,SERVE主要關注的產業部門是KIBS、房地產服務業、金融服務業、貿易物流業,以及與製造業有關的服務業。
在推出SERVE計畫之前,TEKES與大學及產業代表,曾經針對芬蘭KIBS未來發展的需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準備工作。研究發現(Eurostate, 2004),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芬蘭的KIBS,不論在產業規模、僱用人數、附加價值的創造,都低於歐洲的平均表現。在芬蘭的KIBS產業中,新的KIBS公司註冊比例也低於主要的歐洲國家。在公司的類型方面,芬蘭的KIBS主要是由科技背景的公司(例如,工程與IT服務公司)組成,不若其他歐洲國家的KIBS那樣的多樣化(versatile),因為其他主要歐洲國的KIBS還包括了大量的法律、行銷、企管顧問等類型的服務公司。TEKES從以上研究得知,芬蘭在發展KIBS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提升KIBS產業能夠供應的量,以及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以滿足經濟發展、成長與分工的需求。
芬蘭經驗、KIBS發展、創新服務計畫、產業轉型、服務創新、政策設計、供需關係、服務商品化、區域創新、產學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