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台灣在東南亞經貿的前瞻布局方向——以越南和馬來西亞為例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台灣在東南亞經貿的前瞻布局方向——以越南和馬來西亞為例

黃科智  (2022/07/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7期》

   近年歷經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干擾,導致全球供應鏈的解構及重組,尤其美中貿易戰後,台商為了客製化中國和美國的客戶需求,分成「親中」、「親美」的供應鏈,親美供應鏈為了去中國化,使得台商在東南亞的投資布局近年有明顯提升的趨勢。


全球供應鏈陸續面臨重組及斷鏈的風險

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始,全球供應鏈均在面對重組或解構的情形,2019年的美中貿易爭端升級成美中科技戰後,也讓全球供應鏈正式的分流成「去中國化」及「去美國化」兩個體系。去中國化是以美、加、英、紐、澳、印度為主要市場,強調國安、資安的供應鏈體系;而去美國化則是強調技術、設備自主,並以中、俄、東南亞為主要市場的供應鏈體系(附注) 

然而,在全球供應鏈廠商還尚未完全適應或是分流布局之際,2020年又迎來新冠疫情,此時防疫需求激增,各國醫療物資自給率的提升成為共識,造成部分防疫物資的短鏈化,但另一方面因疫情導致封城、鎖國及人員管制,而進一步阻斷全球供應鏈運作的危機至2022年尚未完全解除,目前需擔憂的是中國沿海的幾個大城市陸續封城,供應鏈發生斷鏈的風險又再次浮現。


台商對中國投資明顯下降,且開始轉向東南亞國家投資

自美中爭端開始後,台灣的海外產業布局有明顯的轉變,特別是原本在中國有相對完整供應鏈的資通訊電子產業,開始轉進東南亞國家替美國市場客製去中國化的供應鏈,包含筆電、顯示器、手機及其他資通訊產品等。不過,此一轉變,並不代表台商放棄中國市場,將產能移轉到東南亞國家,而是在中國繼續保有去美國化的供應鏈,並在東南亞國家增加去中國化的供應鏈。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核備台商對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投資金額統計資料,2018年美中爭端開始後,台商對中國的投資金額水準有相當明顯的差異,2018年以前台商對中國的投資金額仍有80億美元以上,2019年後對中國投資金額則下降至約為60億美元。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台商對東協六國的投資金額為55.26億美元,相較於同年對中國的投資金額58.63億美元來說,兩者相去不遠,這似乎也表示台商對東南亞國家已開始大舉投資(圖1)。

美中貿易戰去中國化東協六國供應鏈重組人才培育新南向政策台日合作經貿互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