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東協對中國的經貿政策評析
馬孆(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2006/04/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4期》
多邊與雙邊並舉的經貿政策
東協對中國的經貿政策是多邊與雙邊並舉,貿易與投資並重。多邊與雙邊並舉,這是由東協各成員國經濟發展水準的不同所決定的(注1)。據統計2003年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汶萊和新加坡等六個老東協成員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已達1,626美元。越南、老撾(寮國)、柬埔寨和緬甸四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只有356美元(注2)。經濟發展水準的懸殊,使東協各國除了以組織的名義集體發展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外,還根據各自的情況分別與中國發展雙邊的經貿往來。
(一)多邊~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
多邊指的是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東協和中國在2002年11月簽署了《東協—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要求在2010年建成“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中國還在這一框架協定下提出了“早期收穫計畫”,使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水果和蔬菜等產品零關稅進入中國。2004年11月29日東協與中國簽署了《東協—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貨物貿易協定》,根據該協定,中國與東協老成員國(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在2010年實現自由貿易,與東協新成員(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在2015年實現自由貿易。2005年7月20日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降稅計畫正式啟動,7,000種產品的關稅將在2010年前削減至0~5%。
據統計,近年來東協與中國貿易成長迅速,其成長速度快於各自的總體對外貿易的成長速度,年均成長超過30%。2002年至2004年東協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以年均38.9%的速度成長。2004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059億美元,提前一年實現了雙邊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的目標。2005上半年東協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達597.6億美元,成長25%。東協已躍升為中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注3)。
(二)雙邊~東協各成員國與中國
雙邊指的是東協各成員國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如上所述,東協各國的經濟發展水準存在很大差異,但由於中國市場廣大,它們幾乎都能在與中國實施自由貿易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特點開拓發展機遇,為各國百姓帶來實質利益。按國別來說,“早期收穫計畫”使泰國的農業和食品加工業最先在中國的自由貿易中獲利。中泰之間全面實施自由貿易後,中國將在未來十年內取代日本成為泰國產品的最大出口目的地。汶萊與中國經濟互補性較強,中國在人力資源、市場、技術方面具有優勢,汶萊資金雄厚、油氣資源豐富,兩國經貿合作前景十分廣闊。中國是新加坡的第四大貿易夥伴。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相比,新加坡在對華投資和貿易額中占居首位。發展和中國的貿易對新加坡來說是一項雙贏的舉措,將對雙方經濟產生積極影響。越南和中國在農業、機械設備、電子、電信、化工、礦產、紡織等各個領域具有高度的互補性。馬來西亞只有2,500多萬人口,國內市場有限,與中國發展經貿往來為馬來西
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多邊經貿政策、雙邊合作、經濟互補、投資趨勢、貿易成長、區域合作、貿易逆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