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灣紡織業赴東南亞投資之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陳進來 (2016/10/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10期》
近年來隨著中國原物料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部分製造商開始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市場尋找更具價格優勢的投資地,並企圖發現「下一個中國」。從印度到非洲,從緬甸到孟加拉,紡織成衣對下一個採購熱點的討論似乎從未停止過。可以預見未來十年,生產要素推動的製造轉移熱潮仍將湧動,而東南亞國家憑藉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將繼續成為話題的主角。
從現況分析,東協的區域整合及TPP兩大議題,讓東南亞國家的崛起成為推動全球經貿局勢不斷演化的動力,甚至扮演牽動紡織成衣製造與市場關係再平衡的重要角色;正因為台灣紡織成衣業赴東南亞投資者眾,赴東南亞投資設廠已被台灣紡織成衣業視為擴充生產基地及強化國際競爭力的象徵,期能從台灣紡織成衣業於東南亞投資之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探討可行的經營模式與發展機會。
多點布局仍是台灣成衣業海外投資主要策略
目前成衣訂單係透過多國資源完成,例如:沃爾瑪下了一張1,000萬件成衣訂單給台灣聚陽公司,從下單到交貨三個月完成。成衣製造的部分有四個地區,南越、北越、柬埔寨、印尼,三個國家超過十間工廠同時生產,組合一件衣服各種不同的資源,要從各種不同的地點,分送到需要的地方生產。
誠如聚陽公司周理平董事長所言:「海外投資必須長期規劃,第一考量的重點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社會因素,像柬埔寨屬於強人政治,萬一有變化,比較難預料,其他考量因素包括工資高低、員工素質、產業群聚等,例如:越南人口約7,000~8,000萬,是個很狹長的國家。北越的勞動人口比較穩定,勞動人口多是當地人,不像中國或南越,流動性大。在地化的作業人員會比較穩定,但整體而言,北越沒有印尼好。而柬埔寨的產業群聚就比較差,主要是缺乏原料,但其他副料的部分,幾乎都建立起來了。柬埔寨人口比較少,太多外資進去,就顯得勞動力不足,柬埔寨的優勢是工資率低,是東南亞地區最低的,但事實上有很多缺點,而且過於集中於成衣業,所以生產競爭較激烈。菲律賓工資已經偏高,其實菲律賓人的技能好,語言能力也比較優,只要受過大學教育,都不是問題。所以聚陽也用很多菲律賓幹部,到南、北越去做基層管理;印尼的優勢是擁有2億4,000萬的人口,不缺乏勞動力,民族性相對溫和,比較好管理,加上產業群聚形成及內需市場很大,雙重優勢而具發展優勢」。
勞動力成本成為吸引台灣紡織業赴東南亞投資關鍵因素
過去20年來中國一直是台灣紡織成衣業投資設廠的熱門地點,近年則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海外的很多訂單已經轉移至東南亞和南亞國家。
從事紡織成衣業超過40年,目前擔任經濟部工業局紡織產業發展推動辦公室的林文仲專案計畫顧問語重心長地指出:「東南亞成為承接中國訂單轉移的優勢,除了成本低的因素外,還具有一定的後發優勢;新建的工廠,有的投資規模很大,使用的設備很先進,具有完成基礎產品的規模生產優勢,經過比較發現,東南亞當地的工資、土地等成本還是比中國便宜很多。越南當地的成衣工廠一線工人平均工資只有每月200美元,即便是工資最高的胡志明市,每月平均工資也只有250美元左右,這個工資只是在中國同類型成衣工人薪資的一半左右。而在緬甸,成衣工廠一線工人的平均工資更低,大約只有每月100~120美元,這只相當於中國工廠的1/4左右。除了低工資之外,東南亞當地的製造能力也在逐步提升,目前緬甸的生產能力還相對較低,但越南服裝加工業就現在承接的中低端訂單而言,加工能力已經基本接近中國了。越南成衣加工能力甚至已經超過中國境內不少服裝企業。綜合各方面成本,在越南當地生產服裝成本比在中國國內低15~20%,這對服裝加工企業來說很具吸引力,也是台灣紡織成衣業海外投資評估的重要因素,成衣廠的聚集也帶動織布染整甚至上游纖維紗線廠的『群聚效應』,使得越南已躍居紡織業最熱門的投資地點」。
東南亞投資、紡織成衣業、越南製造基地、柬埔寨成衣、印尼供應鏈、勞動力成本、機能性布料、TPP效應、區域經濟整合、台灣紡織出口
分享: